就在姜瓖腦子里一團漿糊的時候,李定國的援軍終于趕到了,本就軍心不穩的亂軍,僅僅被李定國所部一次沖鋒就潰散了下來,許多人干脆繞開了姜瓖所在的街區,直接從小巷子里逃亡了。
在城內的巷戰就是這一點最為不利,因為各種建筑物的阻礙,使得主將很難觀察到整個戰場的局勢,也很難控制住各只部隊的動向。
比如攻城方占據上風時,往往會脫離戰場沖入民居劫掠。同樣守軍處于下風時,也常常會丟下武器逃跑,因為有著建筑物的阻隔,守將根本無法時時監控這些部下們。
所以在封建王朝時代的戰爭,基本看不到巷戰的例子。因為這個時代的士兵基本都是被強征入伍的,平時的待遇也不好,只要有一線可能,都會脫離隊伍逃亡。
也只有在近代民族主義興起,加上軍隊后勤的改善,逃兵才漸漸不再成為軍隊的首要問題,據守城市抵扣的巷戰才漸漸成為指揮官們可以選擇的作戰方式。
而在巷戰中威力最大的,自然是火炮和火槍。受到地形的約束,使用冷兵器的隊伍往往會擺出密集陣型,而這也就成為了火炮、火槍最好的靶子。
李定國率領的援軍雖然只有一個連多一些的人馬,但是在這樣的巷戰中,卻幾乎打出了一個營的威力。亂軍很快就被李定國所部的火力給打蒙了,他們下意識的認為城外的野戰軍已經入城了,自然也就不肯繼續跟著姜瓖去送死了。
當姜瓖收到各處將士逃亡的消息時,他也已經無能為力了。不得已之下,他只能帶著最后還能掌握的數百人做出了逃亡出城的準備。
到了這個時候,他也顧不上其他人的家眷了。他偷偷令姜琳去總兵府把自己的兒子接出來,然后去南門請求守軍放他們出城逃命。而他自己則帶著楊振威等部下強攻東門,為姜琳等人出逃創造機會。
姜瓖此時也是死馬當成活馬醫,畢竟作為叛軍的首領,他可不指望朝廷還能赦免自己。就算他現在投降了,能給自己留給全尸也就不錯了,因此怎么樣都要搏一搏。
只不過,他此刻雖然覺悟了,想要放手一搏,但是他的部下們卻并不這么想。他們此前硬架著姜瓖出頭鬧兵變,那是覺得自己失敗的可能性很小,而且哪怕兵變失敗,朝廷最多也是處置了姜瓖這個領頭人,對于他們這些底下的帶兵將領,朝廷多數是以安撫為主。
現在兵變明擺著已經失敗了,哪怕就是逃出城去,他們也不知道該往哪跑。南面是五臺山和呂梁山,西面是黃河同呂梁山,北面就是豐鎮軍事要塞,東面則是宣府重鎮。
失去了大同這個要塞作為根據地,這一地區就是一個囚籠,除非他們把所有部下都丟棄,帶著少數親信跑進山里去,那樣的話他們今后還能有什么作為呢?
看不到希望的楊振威等亂軍將領,終于在姜瓖指揮部隊攻打東門時發難,將其捆綁了起來,并殺散了姜瓖身邊最后十余名家丁。
面對楊振威等人的背叛,姜瓖甚至都沒有做出什么抵抗,他反倒有一種一切都結束了的放松感。事實上楊振威更希望直接處死姜瓖,畢竟他在兵變中可也是出了不少主意的。
不過其他人卻擋住了他,這些人覺得一個活的姜瓖比一個死的姜瓖更容易獲得朝廷的赦免,畢竟他們可不是楊振威,并沒有為姜瓖盡心盡力的出謀劃策。
倒是去說服城外將領的姜有光比較慘,當這些將領反正時直接就砍殺了他,交到周三畏面前的只有一顆不肯瞑目的頭顱。
從姜瓖發動兵變,到曹變蛟帶兵入城平息叛亂為止,這場兵變的時長還沒有超過12個小時。也就是說,當第二天天亮時,大同城內就恢復了寧靜。
雖然有不少平民家中還是被亂兵劫掠了,有幾個街區也被放火燒毀了數幢建筑,但是總的來說,本次兵變中大同城受到的損失幾乎是微乎其微的。
當阿敏接到消息趕到大同時,城內幾乎已經看不出兵變留下的痕跡了。這讓阿敏頗為失望,畢竟初來咋到的他,還是很希望能夠借助這樣的平亂事務來樹立自己的威望的。
當然,雖然阿敏沒能撈到平亂的功績,但是在戰后清洗地方豪強的過程中,他倒是借此提拔了不少親近自己的官員,算是在豐大總督府站住了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