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漢說什么也不同意冉明給五十錢一個,而是咬死就三十錢一個。冉明沒有辦法,只得同意。
看著冉明成了老漢的大主顧的份上,冉明和老漢這才聊開了。
“老丈家中有幾口人啊。”
老漢道:“老漢有三子四女,長子去年去了,次子與幼子都在家中耕田。四女都嫁出去了。”老漢想了想道:“老漢我家中加上兒子、兒媳、孫子、孫媳、曾孫,足足二十幾口人呢!”
“您老是四世同堂?”
“當然,這兩個就是老漢的曾孫。”說著這話老丈臉上洋溢著幸福得意的神情。
冉明問道:“可是你們這里太窮了。”
“誰說不是呢。”老漢道:“周莊是人多地少。糧食總不夠吃,老漢我還算好點,有點手藝,祖傳的木藝活了,總能貼濟一點。”
冉閔忍不住道:“如今這大魏到處都是荒地,怎么會出現這種人多地少的情況,周莊地少,不能遷出去啊!”
老漢這時警覺起來,他道:“你們是什么人?你們不是商販?”
男人只要手中有權,身上就會有一種氣勢。人們還會有一種心理,領導給下屬開會的時候,無論下面有多少人,他的心里就是占據著高位,也會從容。可是一旦面對上司的時候,無論他的心理素質多么過硬,心理上總會自覺的把自己放在弱勢地位。
冉閔不由自主的拿出了他當皇帝的氣勢,所以老老一下子被嚇住了。好在冉明費盡口舌,又追加購買一百只木桶,這才打消老者的疑慮。
接著老者娓娓道來。
原本這個周莊也不算是封閉的村落,魏國的變化他們也看在眼中。這個周村的土地都掛上了周氏宗族的祖產,這些周莊村民,大部分都是周氏宗族的佃戶。周氏不是士族并沒有免稅的特權,他們不僅要承擔國家的賦稅,同樣也要向地主,既家族宗老交租。也就沒剩下多少了,一家人的口糧都還不夠.遇到豐收年,往往還能夠吃上幾頓飽飯,如果遇到災年的話,恐怕就得討飯,或者向地主們借糧食了.但是,向地主們借糧食,利息高,往往以往的債還沒有還上,新債又欠上了.這樣一年年的下來,他們根本就還不起。
別以為是同一個宗族的,這些地主就會手軟,被地主(族老)逼迫賣兒賣女,家破人亡的也不在少數。在魏國統一北方之后,魏國的新政策,既授田政策也推行了下去。可是到了下面,卻進行不下去了。周莊向魯陽縣報備的戶籍,還是四十年前的人口數量,周莊只有三百多戶人家。按照周莊這四千畝也勉強足夠這些人耕種。
原本這些宗老向官府藏匿人口,就是害怕后趙國時期的各種多如牛毛一般的雜稅。也是害怕服徭役。石虎是一個暴君,又喜歡大肆建筑各種豪華的宮殿,被征召的民夫,不是被活活打死,就是餓死、累死在工地上,這樣每年服徭役的百姓,就有十有七八慘死。所以這些消息閉塞的百姓也不知道魏國的國策。
當他們知道的時候已經晚了,再想向官府報備,修改人口數量,官府也不依。周莊目前都是采取緩慢增加人口戶籍的辦法,慢慢把這個缺口填平。然而周莊困居還是因為工業化商品對小農經濟的沖擊。
原本勉強可以生活下去,依靠自己織造的粗布、砍的柴或各種手工藝品,對外交易換來糧食。可是他們的落后制造方式,根本單鍵不過工業化生產的工坊。即使這樣,周村也至于如此貧困,他們農閑時可以外出打工。依靠打工彌補田地的糧食缺口。但是打工的效益明顯比種地好,人們趨利,結果大部分村民都跑出去打工了。
不過,這樣以來,幾個族老的土地就沒有種了,田地荒著,自然就是損害他們的利益。所以,他們采取了絕戶之計。
周莊村長兼魯陽周氏的族長周成富嚴厲的訓斥了這些想要外出打工的村民們,說他們是罔顧祖宗家法,要求他們不得打工,,否則的話將受到祖宗家法的嚴懲。一些不信邪的村民擅自外出打工了。結果回來之后就被族長周成富的打手們抓去,以違犯祖規為由,打了個半死。行刑的當天。更是召集了周莊的老老小小們去觀看,大大的震懾了其他的村民,使得他們再也不敢私自去打工了,在這些淳樸的老百姓看來.族長就是最大,祖宗家法是不能違背的,即便他們的日子再苦,也只能默默的承受。.
得知這些情況,別說冉閔氣憤了,就連冉明也快氣瘋了。
你宗族宗親呢,這完全是對待階級敵人的辦法,連絕戶之計都使出來了。其實周村完全不必這樣,向外遷移三分之二的人口,他們全部都能過上幸福的生活。可是中國人就是這么奇怪,不患寡,而患不均、要走都想走出去,誰也不愿意留下,可是一旦村民外遷,就會損害宗族宗老的利益。這樣以來,干脆大家都不出去打工,就這樣挨餓受窮。
冉閔更加忍不住了,問道:“私自用刑,可是違法的。你們難道不知道嗎?”
老漢道:“那可是族長啊,他按照族規處置族人,這不是理所應當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