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古玩行的老規矩,買家不得白話,而賣東西的人,也需得任由買家上手驗看,不能無理推拒。
        周至一邊審視著書法立軸,一邊回老者的話:“家里有長輩喜好這個,從小耳濡目染,倒是學了一點。”
        何紹基的書法其實非常的獨特,一般人壓根就學不來,那就是他的筆法。
        何紹基的父親何凌漢本身就是書法家,他的書風觀察于顏褚二體取法較多,又多含隸篆意味,有高古之風。
        受當時北方學風影響,何凌漢對樸學與碑學非常重視,何紹基從父家學,同樣認同碑學、隸篆為自己書法的根基。
        這也和當時南方慕帖,北方尋碑的藝術分野。
        達到一定程度的積累之后,何紹基開始追求開古而創新,形成自己風格。在北碑的大創作前提之上將更古的篆、隸意趣融入楷書,字書“年六十,在濟南濼源書院,始專習八分書。”從此“東京諸碑,次第臨寫,自立課程。庚申歸湘,主講城南,隸課仍無間斷。”
        他在曾有詩云:“肄書搜盡北朝碑,楷法原從隸法遺。棐幾名香供《黑女》,一生微尚幾人知。”
        最終創造出一種神奇的筆法,叫做“回腕法”,因為好像猿的手部動作,又稱“通臂猿”法。
        用筆以中鋒為主,逆入回腕起筆,然后裹鋒重按,收筆時輕蓄出鋒。
        運筆澀進緩行,時露顫筆、筆勢豪宕奇崛,既有古人之痕跡,更突出其個人的風格。
        這樣的筆畫也有一個雅稱,叫做“屋漏痕”,是何紹基行書筆法的一大特色,后人也極難模仿得出來。
        除了檢查書法特征,周至比一般人還多一項法寶,就是通過紙張和裝裱來判定年代。
        到現在他又更多了一項——對于褾軸的鑒定。
        手卷卷起來包裹在外面的部分,卷好后能包住畫軸之首,故叫“包首”,能起到保護卷軸、使其免受污損的作用。
        包首同時也被稱為“護首”“引首”“包頭”等,在文獻中還有“褾”“玉池”等雅稱。
        到了明清時期,后來諸多收藏者和整理者,會在包首背面標注內文題目、卷帙號等資料信息,這些也成為包首的一部分內容,而且往往非常具有價值。
        最名貴的包首自然是宋錦,古人記錄當中,裝裱用錦的花色品種多達五六十種,其中包括了名貴的緙絲,可謂繽紛多彩。
        到了元代,織繡工藝處于衰退的狀態。織物顏色素雅,由綠色和米色相間、紋樣大小一致的小方格排列組成,圖案較為簡單,被稱為蛇皮紋錦。
        直到明朝宣德年間,織繡工藝得到恢復,但宋代古錦的花樣已經失傳。
        因此明代包首用錦品類不多,但含蓄雅致,很少用艷麗的顏色與夸張的圖案,以圓形、方形、菱形、八角形為主要骨架,內填各種花紋。單元紋樣尺寸相對較小,內填花卉團紋,主題色調以黃綠為主,比較單一。
        清康熙年間,有織錦藝人于無意中搜集到宋裱《淳化閣帖》十帙,揭得宋錦花樣二十二種,經過研究仿造,終于還原了出來,最終使清錦繁華如宋,延續至今,生產不衰。(本章完)
(..book5628356283314693011899.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