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樂左腳尖里扣踏實,坐實左腿,身體漸漸左轉,右腳提起,落于左腳前一步,以腳跟著地,腳尖自然微翹,右膝微弓,成右虛步。
常樂在轉體時,右吊手仍變掌,與左掌分別自左右墜肘,并隨著向前合攏,右掌在前,高與眉齊,掌心朝左,左掌在后,高與胸齊,掌心朝右,正對右肘關節。
他腰微左轉,左胯根微內收,右腳提起,同時左肘向左后撤,隨撤隨著臂內旋使掌心翻朝下,右掌也同時隨轉體自前而下向左前弧形移于左手下側,隨移隨著臂外旋使掌心翻朝上;眼神稍顧左肘后撤,即轉向前平視。
他右腳向前仍于原地落下,先以腳跟著地,腰漸左轉,右腳尖以腳跟為軸漸漸里扣踏實,重心漸漸全部移于右腿,右腿屈膝下蹲坐實,在上步轉腰的同時,右臂向前擠出,隨擠隨帶肩靠,左掌附于右小臂里側隨右臂前擠。眼先隨右臂前擠,即漸漸移視右掌。
常樂由單鞭過渡到兩手動作是合勁,腳和手的動作協調一致。
他兩肩和腰胯放松,身體保持正直,胸部不可正對前方,腳跟虛點地面,腳尖微微抬起,不要翹得太高,右膝要微弓,不可挺直。要坐腕,重心全部坐于左腿上。
而且由于左胯根內收,他的左腿要有繼續微微下蹲的現象在擠的同時須有靠的意思。
常樂將左腳稍提起,移至右腳前,以腳尖點地,左膝微弓,身體向左微轉。
同時他右掌向前上提,隨提隨著臂內旋使掌心翻朝外;左掌也同時弧形下落于左胯旁。
他由提手上勢過渡到白鶴亮翅時,要有朝上的氣勢,但右腿仍要下坐,要拔腰,這樣就有著上下對拉、身肢拔長的感覺,但又不可形成挺腹,頂勁上領,精神就提得起,沉氣落胯,下體就穩重,左腳尖要虛點地面,不可用來支撐身體。
常樂兩臂呈弧形,沒有挺直,他右掌雖在右額前上方,但沒有抬肘聳肩,其松肩沉肘坐腕,身體仍保持中正,無前俯、后仰。
他腰微右轉,右胯根微內收,隨轉腰,右肩下松,右肘下沉,自然地帶動右掌弧形下落,隨下落隨著臂外旋使掌心漸漸翻朝上,同時左掌也隨轉腰自左下向前而上弧形右移。
常樂左腳提起,上體繼續向右微轉,隨轉體右掌弧形向右斜角上移,左掌繼續向右弧形落于腹前,眼稍關及右掌即移顧左掌。
然后常樂左腳向前落下,先以腳跟著地,隨著重心漸漸移向左腿,進而至全腳踏實,身體也同時漸漸左轉,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
同時他左掌隨轉體向下經左膝前,以半圓形摟至左胯旁,右掌也隨著體重前移,和身體左轉繼續弧形向上,經右耳旁向前推出。
常樂兩手必須隨腰的轉動而動作,腰部由右轉變為左轉時,切不可搖晃,因為一搖晃,上體勢必或側或傾或仰或俯,與"立身中正"的要求不符。
而他在向前邁步時,上體也仍要正直,避免前俯后仰,在邁步過程中,因為只有下蹲的一腿作支撐,所以往往會為了照顧身體的平衡而把臀部凸出,這就不符合"斂臀"和"尾閭正中"的要求了。
常樂右掌自下向右上移,與左腳提起一致,體左轉、變弓步與右掌推出要一致,整個摟膝拗步動作做得協調、圓滿、柔和,無有任何滯頓或棱角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