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樂是越練越心驚,越來越
"四兩撥千斤"這句話,其中顯然不是主張以強力去勝人的。
這就是所謂的"快了不如巧了"。
信息中認為,技巧往往是有決定意義的,而快慢是要據情而定的。
至于用力問題,就"四兩撥千斤"來說,主要也還是突出了一個技巧問題。
信息中認為,常樂練的這拳涉到對"先天自然之力"的改造問題,就是所謂"換勁"。
而在行拳時,立身要像天平那樣中正不偏,肢體靈活要像車輪那樣圓轉自如。
這就是把人體比作天平,有天平的準頭在身,那么就能精確地去稱人的分量了。
如果對方用勁,我則相應地把自己的勁偏沉于一端,不與對方的實力相頂相抗。
反之,如我也以重力相抵抗,那便形成了"雙重"的局面,這時勁路就發生重滯而停頓了。
也就是說偏沉為得巧,雙重是拼力,得巧則勁路通暢,兩力相隨,大力打不著小力,拼力則勁路壅塞,兩力相抵,大力必勝小力。
偏沉相隨,而不予受力。采用這種措施,必須是自覺的,并通過長期鍛煉實踐而獲得的。而雙重相抵或相爭,形成拼力現象,則是盲目的,不自覺的。
要避免犯雙重的毛病,必須弄通陰陽對立統一的辯證規律,粘就是走,走就是粘,陰離不開陽,陽也離不開陰,陰陽兩者能相反相成,相互輔助,這才算是懂得了勁的規律。
走和粘是一對矛盾,它們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走向自己的反面,沒有"走"就沒有作為矛盾對立面的"粘"。
由于這兩者既是互寓的,又是隨時可以轉化的,所以說"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由于"孤陰不生,獨陽不長",所以,兩者必須相濟。
信息中認為,懂得了勁的規律以后,拳藝就越練越精,功力就會越來越高,再通過在實踐中反復不斷地認識思考和揣摩研究,就能逐漸地達到隨意運用的地步了。
而且信息中拳的技、戰術原則是"舍己從人",萬不可錯誤地"舍近求遠"。
這就是所謂的"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了。
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
陰陽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本性,它既相對,又相溶。
相對指陰極必反,陽極必變。
相溶指陰陽相抱,則萬物必昌。
信息中認為,太極是由無極演化而生,是陰陽的本性,在自然界的表象即是天地,白天,黑夜。
所以"天下萬物皆可分陰分陽"。
"樁功"
樁功的修煉包含靜樁、動樁,兩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