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劉邦的厚臉皮,舒云很想扔一個白眼過去,也不知道他哪來這么大的臉,盡了一番夫妻義務之后,劉邦就帶著一種莫名的得意施施然走了。倒是之后看到戚姬的時候,舒云莫名地看到了戚姬眼神中的幽怨之色。
爭風吃醋這種事情,舒云根本沒這個功夫,事實上,劉邦也就是想要在舒云這里顯示一下自己作為男性的權威而已,在關中這邊休整了一陣子之后,劉邦又直接出發了。事實上,他從起事開始,就沒停下腳步的時候,不是在出征,就是在準備出征的路上。
這也難怪,劉邦跟劉媛劉盈姐弟兩個不親近了,感情這種東西,是需要培養的,劉邦大半時候都在外頭,跟自己的兒女就沒見過幾次,等到后來天下勉強算是安定下來了,這姐弟兩個都已經是十多歲的少年了,自然跟父親更加親近不起來。
反倒是劉如意,嗯,沒錯,戚姬后來還是懷孕了,她不愿意返回關中,依舊留在劉邦身邊,劉邦呢,大概也是對自己的妻子不放心,因此,戚姬就在外面生下了劉如意,可以說,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頭,劉如意就是劉邦身邊唯一的一個孩子,從一個剛剛出生的時候,嬌嬌軟軟,捧在手里都怕不小心摔了,可以說,劉邦只有在這個孩子身上,才算是第一次得到了做父親的樂趣。
有劉肥的時候,因為這個不是婚生子,所以呢,劉邦那時候被曹寡婦將孩子送到自個那里的時候,簡直是手足無措的,他幾乎是逃難一般將孩子送到了劉太公和劉媼那里,然后就跟火燒屁股一樣跑了,那時候的他,幾乎毫無家庭責任心。
而之后呢,因為跟呂雉脾氣不和,對劉媛和劉盈呢,也算不上看重,加上那個時候,天下的確多事,也波及了沛縣那邊,那時候,劉邦雖說僅僅是個亭長,卻早早就感受到了風雨欲來的氣勢。
也就是到了現在,哪怕如今依舊在打仗,但是,劉邦的心思已經不再是如同曾經一般浮動,而是已經算是安定下來了,所以,他才有心思去關注一個嬰兒的成長。
他給這個孩子起名叫做如意,為的就是讓他將來能諸事順遂,萬事如意。
舒云聽說了這件事之后,只是冷笑了一聲,這天底下,就算是皇帝也不能萬事如意,劉邦倒是對這個孩子一派慈愛之心。
劉媛心中也是有些不喜,她其實如今已經算是到了成婚的年齡了,已經有人開始談論她的婚事,劉媛跟著舒云這么長時間,明白如果自己不能表現出足夠的價值來,那么,自己的未來就是父親用來拉攏某個諸侯的工具而已。
劉媛算是劉邦的獨女了,尚且要面臨這樣的命運,而那個尚且還在襁褓中的弟弟,卻是被父親寄托了這樣的期待,劉媛怎么可能不嫉妒,不怨恨呢?
至于劉盈,壓根沒什么感覺,他如今是真的很忙,他對戚姬壓根沒有印象,也沒人會在他耳邊嚼舌,舒云自個不會去嫉妒一個姬妾,因此,并不會在劉盈耳邊說什么有的沒的,劉如意出生,舒云只是隨口說了一句,你父親的那個寵姬給他又生了個兒子,叫做如意。然后,不等劉盈有什么感覺,他就又投入了忙碌的工作之中。
在舒云看來,之所以人會傷春悲秋,想一些有的沒的的事情,無非就是太閑了,等到忙起來之后,自然就沒這些閑心了。
果不其然,劉盈很快就將那個弟弟拋諸腦后了,舒云給他布置了不少任務,他如今不再只是個橡皮圖章,吉祥物,而是真正擔負起了作為一個監國太子的責任,跟著蕭何一起修訂律法,還有就是在舒云若有若無的引導下,在自己的身邊,收攏了一個利益集團出來,主要就是一些二代們。
事實上,之所以當年張良會給呂后出主要,找什么商山四皓,就是因為那個時候,已經有太多的年輕一輩已經圍繞在了劉盈的身邊,包括張良自己的兒子張不疑,張辟疆,都算是劉盈身邊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指望著他們這些重臣去擁立一個乳臭未干的小兒做太子,這不是自個給自個挖坑嘛!
前線的勢頭其實是越來越好了,雖說楚軍那邊作戰,依舊是勝利不斷,但實際上呢,楚軍整體實力,卻是在下降的,因為楚軍根本就是四面皆敵,這邊好不容易平復下來了,那邊又叛亂了,他們一直就是疲于奔命。
漢軍這邊,越打盟友就越多,而楚軍那邊呢,已經落到了越來越窘迫的地步,項羽心胸狹隘,不少楚軍的將領因為戰敗,最終擔憂項羽的懲處,要么就是投降,要么干脆直接尋死了。加上楚軍中,一些具備戰略眼光的老臣一個個都去世了,自然導致了項羽這邊,猛將不少,謀臣卻是不多,項羽又剛愎自用,一味強硬,不懂得懷柔的道理,因此,那些諸侯前腳礙于楚軍的威勢投降了,后腳就在漢軍那邊的利誘之下又反過來投靠了漢軍。
老實說,也難怪這個時候的許多諸侯王最終都沒落到什么好下場,一個個反復無常,就沒個消停的時候,誰能信得過他們呢!如今的時候,無論是劉邦還是項羽,都礙于他們手里的兵馬不得不對他們妥協,但是等到楚漢雙方分出個勝負來,倒霉的就是他們了!
劉邦打下來的地盤越來越多,舒云如今頭疼的就是人口不足,因此,一方面鼓勵生育,一方面又開啟授田令,鼓勵那些逃避戰亂的人從荒野之中回來,然后在官府登記戶籍,然后就好從官府那里領取田地進行耕種了。
事實上效果并不是很好,畢竟,天下還沒有完全安定下來,那些躲在野外的百姓雖然心動,但是比起田地,還是自己的性命更重要,要是直接被拉出去打仗,就算是分了田,那也是白搭。
既然人口數量提升不上來,那么,也只能提升生產效率了。
各種在這個時代比較實用的工具都在舒云的指點下被少府制作了出來,然后舒云表示,這些工具呢,可以讓下面的百姓分期付款購買,也就是說,你每年多交一點田租,二三十年的時間,這些工具就是你們的了!
雖說暫時少府賠了不少錢,但是往后嘛,這些其實還是賺的。別的不說,這些日子以來,因為鋼鐵的冶煉,漢軍開始了成規模的換裝,以前的青銅武器開始被換成鐵器,而且呢,又配上了更加簡單輕便的□□,這就導致了,以前的那些武器呢,大半都被淘汰掉了,但是直接存放在庫房里頭,顯然是不劃算的,干脆呢,就直接改成農具。
等到再過一些年,這些青銅農具還可以弄個以舊換新之類的由頭收回來,讓富裕一點的百姓可以換成鐵質的農具,而這些青銅的農具呢就可以用同樣的政策,分期出售給那些比較偏遠貧瘠的地方,價格自然會更低一點。
老實說,舒云這么跟少府令解釋的時候,少府令看著舒云的眼神,簡直像是在看周扒皮,嗯,這個時代沒有周扒皮,但是,起碼在少府令那里,他們是沒見識過能將東西賣出花樣來的商人。
倒是蕭何那邊,卻是受到了啟發,干脆呢,同樣出了一個政策,百姓同樣可以通過分期付款的方式,問官府購買或者是租賃牛馬用來耕種。為此,蕭何很是費了一些功夫,硬是從軍方那里,弄到了一批因為年老,或者是因為受傷退役的戰馬下來,這些戰馬呢,如果只是受傷的,可以拿來配種,而那些年老一些的,就可以直接租賃給那些百姓作為挽馬,或者是進行耕種了。
就像是后世銀行不怕房奴們棄房斷供一樣,現在的官府也不怕小民還不上錢賴賬。所以,蕭何如今三五不時的就要盤算一下,還有什么重要的工具,可以通過分期付款這種方式出售或者是租賃給下面的百姓。
除此之外,蕭何愈發關注起舒云這邊的動向了,畢竟,看起來,舒云這個王后撈錢的本事是一等一的,蕭何甚至懷疑,呂家當年應該得了管仲的一些什么秘傳,畢竟,呂家的先祖,應該能追溯到齊桓公呢!而管仲呢,不管是治軍,還是治國,都充滿了一種經濟上頭的思維,只是讀過《管子》的人不少,但是呢,真正能夠理解管仲智慧,哪怕僅僅是操作手段的人卻是不多。
有著這樣的猜測之后,蕭何便下了決心,在經濟建設這種事情上呢,還是要緊緊跟著王后走的。
大家都是想要快速平定這個亂世,早點恢復秩序,事實上,打到現在,即便是張良這樣以前六國的舊貴族,對于戰爭也已經產生了畏懼。
事實上,六國的貴族在始皇帝的時候,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反秦活動,就像是張良曾經找了個大力士行刺,結果誤中副車,其他呢,什么始皇帝死而后分,亡秦者胡之類的讖語那是一個接一個,始皇帝在秦王宮的范圍內巡幸,都能遇到行刺的,之后呢,始皇帝巡幸關東,一部分的緣故,就是為了一路清掃六國余孽,但是呢,卻讓他們這些六國貴族中的精英分子,愈發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
但是,一開始的時候,誰也沒想到,真正打響了反秦第一槍的居然是卑賤的幾個刑徒,陳勝吳廣原本就只是庶民出身,可不是什么貴族,而他們的反抗,卻讓自三皇五帝之后,不管是天子還是諸侯,都是貴族出身的傳統被打破。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呼聲一下子就撼動了人心。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曾經那些高高在上的貴族們,都開始戰栗起來,始皇帝起碼還給六國的貴族勉強算是留了一條生路,他們哪怕是被強迫遷徙到了關中,但是總算還能保持一定的體面,這也是為什么他們依舊能夠按照操縱一些反秦之人,在私底下做各種小動作的緣故。而當戰亂席卷了天下,貴族在這樣的滾滾潮流之下,性命并不比賤民強到那里去。
如同孟子雖說,紂貴為天子,其死不若匹夫!六國的貴族同樣是如此,項羽干脆利索地干掉了子嬰,還有秦朝的其他皇族,然后呢,轉手又直接干掉了義帝,而在這幾年的戰爭之中,喪生的六國王族不知凡己。
以前的時候,他們這些人對戰爭并不在意,那是因為無論如何,犧牲的不會是他們,而現在,輪到犧牲他們了,他們頓時一個個巴不得立馬將戰爭完全結束了。
只有在這樣的時候,大家才能夠體會到秩序的可貴之處。因此,如今但凡是為了建設,為了恢復經濟,所需要的東西,大家能開綠燈的,都是一路大開綠燈。何況,后方經濟良好,也能夠讓前方作戰更加安心。
事實上,如今各個諸侯,哪個不需要購買水泥石灰的,畢竟,戰爭對于基礎設施的破壞實在是太恐怖了,相比較而,用石灰水泥修建城墻還有防御設施什么的,就非常簡單了。
雖說這也給漢軍帶來了不少麻煩,可是相應的呢,得到的好處卻更多,從關中流傳出來的好東西很多,有點見識的都知道,楚軍這邊底蘊正在不斷被消耗,與之相反的就是,漢軍實際上是在越打越強大,因此,如今呢,傾向于劉邦的諸侯越來越多,即便是原本有些心思動搖的,如今也開始堅定了下來。
像是韓信,原本就是用兵大家,他清楚的知道,兵法這種事情,其實就是那么一回事,打仗歸根結底,打的還是后勤,還是戰爭底蘊,為什么白起拼著留下一個屠夫的惡名,也要在長平坑殺趙軍,就是因為這般一來,趙國就再也不可能召集足夠的兵力對抗秦國了,而韓信呢,他打仗呢,所謂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他最擅長的就是用絕對優勢的力量去橫推敵人。十面埋伏再好,也是因為在這之前,韓信調動了手底下能夠調動的兵馬,將項羽的軍隊,不斷分割蠶食,以至于到了最后,項羽身邊只剩下了二十多個人,在這樣的情況下,項羽不輸,誰輸呢?
以前的時候,韓信之所以覺得自己理所應當做齊王,那么,在見識到了漢王如今越來越深厚的戰爭潛力之后,他就知道,自己還是絕了那份心思吧!
最重要的是人心思定,事實上,如今齊國這邊,已經有不少百姓因為聽說了關中那邊的種種優惠政策,已經相約跑路了!沒辦法,齊國這邊呢,其實真的算不上什么好地方,以前的時候,這里之所以富庶,是因為這里靠近海邊,有著魚鹽之利,因為當年管仲留下來的一些政策,商業也非常發達,可以說,后來齊國落到不戰而降的地步,也正是因為如此,太富庶了,大家都沒有多少想要拼命的心思。
但是上層貴族的確可以歌舞升平,可是底層的百姓,活得可未必好,事實上,在戰國的時候,齊國幾乎是土地兼并最嚴重的地方,而后來呢,始皇帝巡幸齊魯之地,還被那些方士騙得團團轉,派人出海求仙,那可是給齊國的百姓帶來了非常沉重的負擔。如今呢,齊國這邊也算得上是百戰之地,短短幾年時間,齊國這邊,光是齊王就換了好幾次,下面的百姓早就受不了了,不管哪個當齊王,都要征兵,都要征收賦稅。這個齊王來了,先征收一波,然后他被打敗攆走了,下一個來了,再征收一波,底層的百姓哪里還能夠安穩地生活下去。
韓信是過過苦日子的人,倒是不想給下面的人增加什么負擔,但是很多時候,不是你不想征稅就行的。下面的大軍要吃飯,要穿衣,打了勝仗要犒賞,平時的時候,若是有什么由頭也得有一些賞賜,再會打仗的人,要是沒有一支如臂使指的軍隊,那也是白搭。打仗實際上是最耗費錢糧的事情,以前的時候,他在劉邦手底下,自然有劉邦提供,但是他現在呢,名義上其實跟劉邦平起平坐,大家都是王,總不能還找劉邦那邊要糧食。
因此呢,想要滿足自己這邊的需求,自然是要征收賦稅的,要是不征收,那別說是打仗了,下面的大頭兵能立馬造反。
好在齊國這邊靠海,可以靠著煮海為鹽與其他諸侯交易,換取一些糧食布帛,但是,煮鹽也是需要耗費柴火甚至是金屬的,一個青銅鍋,煮過幾次鹽之后,就不能用了,漢王那邊的鐵鍋倒是比較好用,但是軍隊里面還不夠呢,哪里能拿來煮鹽!
所以呢,跟其他諸侯做生意,還有點賺頭,而跟關中那邊做生意的話,也只能是以物易物,不光沒什么賺頭,還得倒貼進去。
實際上呢,舒云對于齊國這邊是真的非常眼熱,這里是個好地方,能曬鹽,能造船,但是呢,齊國如今大半地方在韓信手里,做這樣的事情,肯定是瞞不過韓信的,最重要的是,田橫如今還在齊魯之地的海邊虎視眈眈,他占據了幾個沿海的海島作為據點,真要是想要在海邊做點什么事情,田橫派人過來破壞一下,那么一切都是白搭。
因此,想要做這些事情,也只能等到以后劉邦稱帝了,將齊國那邊扒拉到自個手里頭再說。
實際上,舒云對于劉邦將除了關中之類的地方,不是封給了那些諸侯,就是封給了老劉家的那些親戚是比較不滿的,雖說漢家一直以來都在執行強干弱枝的政策,但是呢,這些諸侯王一直就是一大隱患,一個諸侯國根本就是國中之國,以后亂子多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