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進士出身之后,衛成就跟姜蜜嘀咕來著,說他想著最好能被派出去做地方官,二榜進士要撈個知縣當當不難。
姜蜜愣了一下,問:“相公你不想留在京城?我聽馮家娘子說考上進士最好的出路是館選進翰林院,能進去就是真正的天子門生,一定是大好的前程。”
衛成嘆口氣,說不是想不想的問題。
就說天下讀書人哪有不想進翰林院的?可是吧,復選不是那么透明的事情,取進去的絕大多數恐怕都是有門路的,哪怕為了堵住貧寒學子的嘴,挑出一兩個出身寒微的做幌,哪有那么巧就選中他?
選中概率小還不是最要緊。
主要吧,衛家底子太薄,走到這一步家里幾乎不能給他任何幫助,要在京城落腳談何容易?京城這邊的院子不是說買就買得起,總不能往后都借住在馮家院子?
衛成想著要是被外派出去當知縣,他可以住衙門后頭,這就省了買院子的錢。
又一想當知縣真的不錯,一方父母官在地方上話語權足夠,方便他施展抱負。
衛成越想越美,他心里幾乎認定自己要去當縣官了,看他這樣姜蜜有句話沒說出來——
天下事說不好的,有時你覺得最沒可能的事情偏偏就是會發生。就比如你打死郭舉人他都想不到一同赴京趕考的同窗能考上二榜進士,可衛成就是考上了。
后來的館選也是,衛成心里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無論看問題的深度廣度或者各方面積累其實都比不上那些士族出身的學子,他想法一直很務實,沒做過白日夢,結果卻被通知說選上了。
翰林院庶常,也被稱作庶吉士,主要是從二榜進士中選擇年輕并且才華出眾的人擔任,屬天子近臣。
得知自己被選上,衛成第一反應是去回憶自己到底寫了篇什么文章?是怎么被上面看中的?
就聽見有人提醒他該跪下謝恩。
衛成趕緊跪下來謝皇上恩典。
重新站起來之后,他露出了復雜的表情,又激動興奮,又有些犯愁。一同被選上的其他人都在狂喜,就他有點悲喜交加的意思,就有翰林學士納悶,問他怎么還不想待在翰林院嗎?
衛成躬身拱手解釋說非也。
“天下讀書人哪有不仰慕憧憬翰林院的?學生一來沒想到自己能有這般幸運,二來的確有些犯愁。原本沒想過能在京城安家,我家境貧寒,怕安不起這個家。”
二榜進士衛成,翰林學士有些印象,他的確是大老遠上京趕考的貧寒學子,難怪會為這個犯愁。
理解之余,疑惑也有:“你中舉后竟沒發家?”
衛成說他中舉后的確有許多富商豪紳上門道賀,他領了情,沒收禮。
翰林學士都不知道該怎么說了。見過被取中之后狂喜數日,沒見過愁成這樣的。更不幸的是庶常雖好,卻丁點油水都沒有,連俸祿也并不高。蹲這職位上從來只有倒貼,沒有發財。
衛成活到今天受的考驗太多了,他很快想開,心道回去跟馮梁談談看能不能多在他家借住幾天,再抽空去打聽看有沒有急著脫手格外便宜的小破院子,不講究體面,能住人就行。
他這么想,就不再憂慮,跟翰林學士問了個上任時間,正如他之前預想的,朝廷留給他們安家的時間不多,選上庶常跟著就要到崗做事去。
這事吧,也好理解。
對學子們來說中二榜進士可能是光宗耀祖的大事,都想體體面面回去一趟,那場面想著就風光。可對朝廷來說不就是選了批進士?你在翰林院謀到職位還不趕緊的做事情去要休假回鄉,要你干嘛?不如換別人上。
翰林院那邊沒給衛成回老家的時間,只給了他幾天安置。
衛成記好日子回去同姜蜜商量,準備聽聽媳婦兒的意見,再決定家書怎么寫,后面怎么走。結果他剛回去,翰林院那邊去給皇上復命,倒是沒拿文章給皇上看,就說了一下選中幾人,分別是誰。
提到衛成時,有人笑了一下。
皇帝注意到了,問他笑什么?
那人就說還是第一次見到有選上庶常結果愁眉苦臉的,問他在愁什么?說家底太薄,赴京趕考都差不多把積蓄花光,他沒錢在京城安家。
乾元帝聽著也笑了一場,跟著就吩咐太監總管,讓使個人,給他送點銀子。皇帝還煞有其事點點頭,說:“不到而立能中進士,并且還選進了翰林院,他既然有這才學,沒錢安家朕給他安家。”
太監總管請示皇上送多少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