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年的春旱影響了京城周圍一大片,二三月間百姓就連吃水都緊張,灌溉變得困難起來。加上天公不作美,這季收成幾乎全壞了,專管農事的官員急上了火,頻繁進出皇宮,他們不斷在商量看能想出什么辦法。
衛成不懂農事,他沒跟著摻和進去,只是在皇上將心思投注到農業這塊兒的時候幫著把其他方面盯了盯。
春旱帶來的問題已經很多,這種時候不能再添亂。
哪怕朝廷想了很多辦法,也沒能挽回地里的損失,跟著戶部就下了公文,免去受災地區這一年的地稅,又從南邊幾個產糧大省緊急調來一批糧食應急賑災,這才沒因為饑荒引來暴動。
這些事主要是戶部在安排,戶部尚書作為當朝一品大員他年紀本來就大,因為京城周圍鬧這場春旱,這一整年他都沒松快過,看著出老了很多。
農事同通政司衙門扯不上任何關系,但衛成并不清閑。因為地里收成壞了,就有人要餓肚子,哪怕賑災糧撥下去也救不了所有人,人要是沒飯吃要挨餓的時候就容易犯事,他為了求活什么事都做得出。大規模的□□雖然沒有,作奸犯科的不少。
順天府尹煩,三法司煩,通政司只不過稍稍好些。
平常衛成不會將衙門里的事情搬回家來說,可因為這場旱災直接影響到周圍一片,衛家上下也很關心,有什么新的情況他就會提一提,姜蜜聽著就生了個念頭——
“爹娘憂患意識好,我們家一直有存糧,加上相公你的俸祿,旱災幾乎不影響咱。我之前就在想,假如說春旱造成地里收成不好,咱們那幾百畝地是不是少收點租?現在情況比我想的還嚴重,今年的地租是不是直接免了?地里沒有產出,要強征那不是逼人上絕路?”
姜蜜說完就在等家里人表態,二老知道種地辛苦,家里有地的都是看天吃飯,佃農的日子更難。他倆點點頭,說:“媳婦兒你跟老三商量著辦了就是,咱們家啥都不缺,少收一季沒啥的。”
衛成多想了一些,一等二等沒等來他反應,姜蜜喊他一聲:“相公你說呢?”
“當然好,我剛才在想,我出來帶個頭會不會有其他大人也跟著免去地租?要是能帶起這個頭,對廣大佃農是好事情,這種程度的干旱影響不到勛貴之家,卻可能擊垮看天吃飯的農戶。”
他說到這里,姜蜜跟著琢磨了一番,覺得很有可能。
官老爺都看重名聲,衛成憐惜佃農,為他們免去一年地租,其他大人要是照征不誤,說出來就不那么好聽,那么一定會有人跟著免租。衛成等于是給人下了個套,別的大人可能會在背后臭罵他,他倒是不大在乎,想著能給受災的百姓減除負擔就好。假如說地主家要強征,佃農給不起,可能就要欠債,欠債還不起就要加利,利滾利,一家子從這兒可能就毀了。
地里一季的損失地主家扛得起,地主來扛比推給佃農好些,朝廷也能少點麻煩。
“那就先說在這里,我跟著安排人去地里看看,要情況真有那么嚴重就通知下去今年免交地租。”
衛成笑看姜蜜:“夫人慈悲心腸,想得也全面。”
姜蜜擺手:“還不是當了官家太太,我男人一年三百六十日都在為百姓做事為皇上分憂,我能拖后腿?”也是現在條件好了,條件好了她才樂意幫人,條件差的時候只想守好自家一畝三分地踏踏實實過日子,別家如何她才不去關心。
姜蜜跟著就安排了人,去自家地里查看情況,傳回來的說法很不容樂觀,她按照商量好的宣布今年免收地租,佃農們一直在擔心的事突然有了著落,許多人長舒一口氣,回過神來稱頌衛大人,說是活菩薩。
他平常收租就比別人少,遇上災年更痛快,直接免收,他不愧是從鄉下走出來的大官老爺,是真明白佃農的難處,后來甚至有農戶到衛成他家門口來磕頭的,路過的見著問怎么回事,這才知道衛大人不聲不響的免了佃農的地租。
事情的確按照衛成想的那樣發酵開了,皇上近來最關注的就是周圍這片的災情,這事傳到宮里,皇上也不吝惜美贊頌了他,說他雖然不懂農事,也想方設法在為朝廷出力,災年免租是雪中送炭的好舉措,值得效法。
皇帝一句值得效法,實實在在幫助了許多人。
陸續有地主家宣布免租,佃農們壓在心里的大石頭就搬開了一半,現在他們不用考慮如何交租,只需要想法子糊口,努力熬過這一年。
旱災是從春天鬧的,鬧過了孟夏,五月里京城才下了場雨,這場雨也不是很大,只不過稍稍滋潤了地面,沒有徹底解決問題。
說起來到這種時候哪怕來場大雨也于事無補,春天種下的糧食已經沒救了。
雖然說雨勢不大,還是讓京城百姓深感欣喜,平常下雨天大家都是撐著傘走,這日有不少人不管不顧的沖進雨幕之中,仰起頭,張開嘴。
雨水落在臉上的感覺太舒服了。
這場雨后,又過了大概半個月,衛家迎來驚喜。這一天,衛成在通政司衙門忙活,姜蜜吩咐灶上做了清熱解暑的綠豆湯給家里人送去,才喝了兩口,門房急匆匆的進來,說外面來了許多馬車,說是給衛家拉糧食來。上前來同他交涉的是什么鏢局的鏢頭,問當家的可在?讓去個人說說怎么卸貨,糧食送哪兒?
姜蜜愣住了,她除了去別人家走動平時輕易不出二門,這天收拾了一番出了大門口。
出去一看,果然是長長的車隊,拉的是用麻袋裝的貨,說是米糧。
鏢頭一看出來的是個女人,再看她這打扮,拱手問是衛家夫人?
姜蜜頷首,說老爺人在衙門,問他們怎么回事,為誰拉的鏢?是不是送錯了?
“沒錯,不會有錯。這是從宿州府拉來的糧食,北邊遭災的消息傳下去,衛大人他侄子包括您娘家那邊幫著湊了不少糧,怕不夠還去各鄉里收,收得差不多了趕著要給您送來。您家侄子不是寫書那個?他說回頭要把鄉親們便宜賣糧幫助北邊渡過難關的善舉寫進書里,讓天下人看看,縣里商戶包括鄉紳地主聽說又排隊捐了不少,稀里糊涂的就裝出這么多來……”
這批糧食實在太多了,根本不可能請商戶順帶運走,只能托付給鏢局。
他們走鏢的聽過不少衛大人的故事,得知這批糧食是送去京城衛府,不過只收了個辛苦錢,一分沒有多要。并且這一路他們沒多耽擱,緊趕慢趕趕來的,只怕走慢了耽誤事。
鏢頭把大概情況說了說,又摸出一封信遞過來,姜蜜也顧不得講究,她伸手接過當場拆開來看了看。
看明白之后,她把這封信裝回去讓奴才跑一趟通政司衙門,把信拿給老爺,讓順道把這個情況說一說,請老爺回來主持大局。
奴才拿著信飛快的跑出去了,姜蜜又安排仆婦送綠豆湯來,怕綠豆湯不解渴,又備了涼茶。
“勞煩鏢頭稍等一會兒,我一個婦道人家也做不了這個主,家仆已經上衙門請老爺了。”
“沒事兒,我們等得起。這些年聽了不少衛大人的故事,早想親眼見一見他,兄弟們是不是啊?”
這些走鏢的是真熱情,跟著說是。
這么大陣仗怎么可能少了看熱鬧的,圍著看熱鬧的明白是怎么回事以后都震驚了,問走鏢的通政使大人在他老家那頭名聲有那么大?聽說北邊遭災都有人自發給他捐糧?
捐糧的主要是想被寫進書里,想得美名,這其實是毛蛋的成功,他那個書太火了,認字的都看,不認字兒的也會去茶館聽人說書。
托他的福,衛成成了省內第一名人,他的故事三歲小孩兒都聽過。
……
這種細節就不用說得太多,邊上人問衛成在老家有這影響力?走鏢的只管點頭。
京城百姓都是見過大場面的,這種事也是聞所未聞。
北邊遭災了,老家百姓給他捐糧,還托鏢局送上京城,這么多啊,他那一家人吃到那輩人才能吃完?這車隊走出來都跟朝廷安排運賑災糧的沒差了。京城百姓觸動很大,本來衛成這幾年沉淀了許多,他都沒搞什么大事情,老百姓追憶了前塵舊事,說他真是不可多得的好官,是剛直不阿的青天老爺。
邊上人閑聊著,衛成從通政司衙門趕回來了,回來拱手說自家領俸銀食祿米,實在需不著這個,老家百姓一片心意倒也不好直接退回去,不若捐給朝廷,用作賑災,這么多糧食能救不少人。
他一邊安排鏢局的把糧食送去戶部,一邊交代姜蜜讓她安排灶上做幾個好菜,說要給鏢局的兄弟接風洗塵,這一路麻煩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