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08年12月28日,農歷十二月初六,光緒三十四年。
北京城,內城大清門。
站在城樓上可以望見外城的天壇和先農壇,不過一般來說不是誰都有資格站上去的,沒有旨意,便是太監總管也不能站到大清門上。
北京城被分為內外兩城是明代嘉靖年間的事,當時的明朝廷本打算在內城之外修一圈外城,以加強京城防御,但無奈國帑空虛,最終只修了南邊的一座外城,因而又被稱為南城,俯瞰北京城,那就是一個“呂”字形。
明末闖王的大軍最先攻破的就是南城,只是可惜闖王沒有坐天下的機緣,最終成為北京南北兩城主人的是從關外南下的八旗兵。
滿清入主中原之后,為便于統治,同時也是出于皇城安全的考慮,將原本居住內城的漢民全部趕到外城,而以八旗兵丁安置內城,分布于紫禁城周遍,拱衛大內,內城從此成為旗人天下,漢民百姓只能在南城居住。
二百余年過去,這個南北分居的老規矩一直延續下來,如今的北京城流傳著“東富西貴北貧南賤”的說法,其中的那個“南賤”就是說得居住在南城的百姓,便是進京趕考的舉人、腰纏萬貫的富商,只要你沒入旗,也只能在南城居住,至于旗人,哪怕是窮得只有一套衣裳穿,也絕不會自賤身價去南城居住,當然,逛八大胡同不算。
不過這老一套的規矩漸漸也行不通了,洋人的使館就立在內城,朝廷連個屁也不敢放,于是干脆對南城漢民北遷的舉動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不少原本在內城北邊苦熬日子的窮旗丁也趁機把自己的房子轉了出去,捧著銀子到南城居住去了。
北京的內城與外城就靠一座正陽門隔開,正陽門民間俗稱大前門,站在城門樓子上就能望見南邊的火車站,當年出洋考察憲政的五大臣就是在那里被炸的。
正陽門往北過去就是大清門,過了大清門就是御道,那就是紫禁城了。
大內重地向由旗兵駐守,當年八國聯軍殺到京城的時候,最后的戰斗就是爆發在大清門一帶,旗兵死傷慘重,后來中外議和,朝廷擦干了旗兵的血,又跟洋人和好了,如今洋人的使館區就在大清門旁邊,叫東交民巷,緊挨著紫禁城,每天早上,紫禁城的旗兵都能聽見使館衛隊那洋腔洋調的喊操聲,有的時候洋兵巡邏到大清門附近,還沖著旗兵打幾個呼哨——————朝廷和外國公使把這叫做“中外友誼”,革命黨人把這叫做“喪權辱國”,旗人把這叫做“看西洋景”。
不論如何稱呼。如今地形勢就是。在堂堂大清國地皇城邊上。有一個國中之國。化外之區。
國中之國也好。化外之區也罷。這并不能影響到大清國朝廷地赫赫威儀。不管洋兵是否巡邏。也不管大清門外是否站著鬼頭鬼腦地洋鬼子記者。這大清門每天都要在鐘鼎聲中開啟兩次。一次是軍機大佬們上朝。一次是軍機大佬們下朝。若是趕上大朝議。大清門開啟地次數會更多。當然。皇帝不可能經常叫起朝議。但軍機處地工作卻要及時處理。每日天不亮便要去皇城辦公。這做軍機也不是一件輕松地事情。
現在。那緊閉地大清門又在鐘鼎聲中緩緩開啟了。幾頂二人肩輿魚貫而出。小太監們將諸位軍機大佬抬出了皇城。大清門外等候著地那些官轎紛紛迎了上去。在武裝戈什哈地護衛下將各位軍機大佬請上了轎。
鑼聲一響。各頂轎子按部就班地抬了起來。轎夫們踩著積雪上了御道。抬著轎子向各自地府邸行去。兩旁開道地戈什哈如臨大敵。揮舞鞭子將路人紛紛趕開。自從張之洞遇刺之后。這京中大臣王公無不戰戰兢兢。不少人已開始在馬車、轎子上鑲嵌鐵板了。
儀仗那也是全套地。高腳牌、執事牌、綢傘、香爐。諸般講究一樣沒落下。雖說如今國事不振。可這場面工夫是不能丟地。官場上講究地就是一個臉面。軍機大佬地威風更是要做足。
在諸位軍機大佬中。肅親王善耆是第一個回府地。原因很簡單:他地肅王府就在東交民巷邊上。當年八國聯軍殺來地時候。肅王府也是諸王府中第一個倒霉地。一群洋兵放得一把火硬是將那座鐵帽子王府燒成了白地。連王府里未來得及搶出地“閻王帳”薄子也被燒得干干凈凈。差點便宜了那幫租種王田地窮哈哈。
不過鐵帽子王到底是鐵帽子王,只要鐵帽子還在,建王府跟玩兒一樣,不過一年光景,肅王府又渙然一新,比那舊宅子還要闊氣許多,雖比不上慶王府,可因為跟洋人沾邊,王府里的洋玩意兒也比其他王爺的多。
這不,善耆的轎子還沒落下,那回事處的門官就抓起電話,向府里通報,等善耆從轎子里走出來的時候,府里的一幫人已在門前跪了一片,恭迎王爺回府。
“免了,都起來吧。”善耆擺了擺手,還未領著眾人邁進正門,卻見一輛沒有任何標志的四輪馬車向王府行來,不等戈什哈攔下那沖撞王駕的馬車,那馬車已停下,一個文士打扮的人從馬車里走出。
“叫他過來。”善耆已看清那人相貌,手一擺,吩咐府中人等先行回府,又命戈什哈將那人帶到跟前。
“王爺好。”那人走到善耆跟前,一個九十度的鞠躬禮。
“川島先生什么時候回京的?沒記錯的話,你回日本不過才半個月吧。”善耆問道。
那人名叫川島浪速,明面上的身份是日本駐華公使館的翻譯,清廷新政興起,辦理警政學堂,此人受聘擔任警政學堂教官,而肅親王善耆則是民政部尚書,主管警政,兩人因此相識,川島浪速也成了肅王府的常客,用川島浪速的話來說,他們的友誼已“跨越了國界”。
本來,因為肅王府被洋兵焚燒一事善耆對洋人心存芥蒂,但自從南方革命軍興,他的肅王府就經常可以看到洋人出入,從日本浪人到美國冒險家,從英國政客到德**火商,諸多洋人來來往往的結果就是,當年老恭王的那個綽號“鬼子六”就落在了肅王腦袋上,蓋因善耆正好排行老六。
“在下是坐軍艦回天津的,一到天津就坐火車回了北京,下了火車,聽說王爺正為組建內閣的事情心憂,特來為王爺出謀劃策。”川島浪速直起腰說道。
“川島先生倒是消息靈通。”善耆皺起眉頭,臉上的褶子更密了。
組建內閣也是清廷上諭里保證過的,為了收攬人心,清廷一邊在各省組建咨議局,拉攏立憲派,一邊在京城籌備咨政院,為組建內閣做準備。咨議局的事情較為順利,各省立憲派前幾年多次上京陳情,請求朝廷盡快確立君主立憲國體,只是一直未能如愿,立憲派早就怨四起,現在上諭發布,立憲派頓時精神一振,揮拳振臂粉墨登場,在各自控制的地方報紙上為朝廷大唱贊歌,同時也大罵革命軍。
但是組建內閣的事情就不那么順利了,這一方面是各省立憲派都想在咨政院和內閣里塞進自己人,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旗人王公不愿放權,堅持要在內閣里塞進一半的旗人,僧多粥少,不起紛爭才叫奇怪。
結果這內閣就遲遲立不起來,立憲派疑心朝廷立憲的誠意,革命派趁機煽風點火,旗人更是群情洶洶,死活不肯讓漢人分權,如此遷延,南方革命形勢愈發嚴峻。
“其實,在我看來,責任內閣完全可以交給立憲派漢人勢力。”川島浪速說道。
“說得容易,你以為王爺們都像本王一樣好說話?”善耆冷笑。這話確實過謙了,好不容易從袁世凱和漢臣手里奪過來的權力,旗人怎會甘心拱手讓出?不說別人,就是他善耆也不會同意。
“王爺可能并不清楚,在我們大日本帝國,不僅有責任內閣,在責任內閣之上,還有一個游離于內閣之外的‘元老’,在某些重大問題上,元老甚至可以壓服內閣。貴國要學君主立憲,正應該學習我們大日本帝國的制度。”
“哦?愿聞其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