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以前的黃來福是自慚形穢還是什么的,不論顧云娘怎么對他,都是遷就忍讓,還甘之如飴,讓顧云娘讓黃來福面前越驕縱。
習慣了以前黃來福對她的百依百順,今天這個愛理不理的樣子,這樣的反差讓顧云娘好不適應,只好悶聲生氣不說話,畢竟她也只是個16歲的女孩,在情緒控制方面哪是黃來福的對手。
黃來福看了顧云娘一眼,這種小女兒的作派,他可沒好氣多花時間去理會,自己忙著盤算大事業呢,哪能將精力浪費在這等糾纏上?
加上他素來喜歡的是那種溫柔可愛,小鳥依人似的女孩,這顧云娘雖然在大人前一副乖寶寶樣子,但自己卻知道她那刁頑的性情,不管以前的黃來福品性多不堪,讓顧云娘多不滿,自己都不想多花時間放在這小兒女的情緒上。
※※※
很快,一行人便出了五寨堡城,往西北方向來到了清漣河邊,這里分布著一些五寨堡軍戶的屯田。百年來,這里的軍戶和家屬們就是以此為生,寓兵于農、守屯結合,放眼整個邊鎮,也皆是如此。
大明立國后,實行衛所軍屯。一般說來,邊地衛所,三分守備,七分屯田;內地衛所,二分守備,八分屯田。
普遍來說,衛所內世襲軍戶每戶可分得田地15-50畝,同時還給耕牛、農具等。
一般而,每年屯田軍士所收獲的谷物,自己留糧六石(明一石納糧上交12石,存在屯倉中,供本軍自己支配,其中約70%為軍士月糧半餉等,其余30%為軍官俸祿。
軍戶給的月糧中,不拘口數多少,馬軍給米2石,步軍總旗1石5斗,小旗1石2斗,軍士1石。不過這里還有區別,如守城的軍士月糧如數給,屯田者半數給。民匠充軍者8斗,牧馬千戶所1石,民丁編軍操練者1石。削籍充軍者家4口以上給1石,3口以下給6斗,無家口者4斗。至于月鹽,軍士有家口者每月給2斤,無家口者1斤。
明初屯田取得良好的效果,軍隊基本可以自給。只是到明中葉后,特別是宣德以后,軍屯制度已開始遭到破壞,致使軍田拋荒,明政府不得不減征屯糧。明初,延綏、甘肅、寧夏、宣府、大同五鎮原餉額中屯糧154萬石,到嘉靖初年屯糧已下降到57萬石,下降53%。
到了嘉靖后期,所征屯糧越來越有限,政府不得不免軍田糧食歸倉,另外設法籌餉。特別是小冰河時期后,各軍鎮衛所的軍糧更是多仰仗國庫撥給。
五寨堡千戶所定額旗軍1120名,合軍士及軍官,原有屯田六萬多畝,園七十二畝,坐落在五寨堡所附近,很大部分,是位于這清漣河一帶。
按軍屯制規定,五寨堡軍戶屯田每畝約需上繳屯糧二斗強。這樣一來,五寨堡年屯糧總收入約在一萬二千多斗,按1斗20斤算,約合后世的24萬斤,120噸。
不過這都是明初期的事了,明中葉后,五寨堡大部分靠近水源可以灌溉的部分,已經被千戶黃思豪及五寨堡的一些軍官們所占有,大部分軍戶都成了軍官們的佃戶,加上這些年旱寒災不斷,這五寨堡的產糧是一年不如一年。
特別是近幾年來,大旱大寒的,整個五寨堡的每年產糧更不過數萬斤,還大部分是軍官們的田地所出。這和五寨堡整個千戶所每年需求百萬斤糧食相差太遠,更不要說這軍鎮衛所的人口繁衍也不是明初所可以比的。
屯糧不足,月糧只得仰仗上面撥給,不過按例都是層層上下克扣,月糧到了五寨堡普通軍士手上,余者不過三分之一,每個軍士家中都是有妻小子女數口,這微薄的月糧如何糊口?怪不得整個五寨堡看起來就象一個乞丐窩。\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