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這民器作坊便是如此,您看,可還滿意?”
從千戶宅出來時,黃來福便去巡視五寨堡民器坊。
8月初時,黃來福吩咐劉天祿劉總旗將五寨堡地工匠們分為民器坊和軍匠坊。軍匠坊就在原地,而民器作坊則在離軍匠坊一個不遠地地方。原是堡內的一片荒地池塘,不過這里干枯了,便拿來建廠房。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這里蓋起了一個廠房,里面有場地。倉庫,食堂等。專門打制五寨堡各個農場需要的各種水車,梨器等物。
里面有二百人,分為監管,管事,工匠和工人等。監管、管事和工匠的報酬會高些,工人略低。當然,民器作坊的各種獎勵機制和各個農場一樣地,誰不認真干活。都要受到懲罰。而干得好。就會受到獎勵。
五寨堡民器坊由劉天祿劉總旗兼任管理,不過由一原軍匠小旗孫天正擔任管事,事實,這里主事地就是孫天正,劉總旗忙著軍匠坊地事,一天到晚,就是忙得團團轉。根本沒什么時間來五寨堡民器坊轉。
當黃來福帶著幾個家丁們進入這里時。只見這里的工人們正熱火朝天地做著事,大家都是聚精會神。一些監管們,則是在一旁巡視,虎視眈眈地看著各人。事實上,不需要監管地監督,各個工人們干活都很努力。
五寨堡民器坊地工匠們,一些是由原軍匠坊的軍匠們分流過來地,這些人,現在大部分都是五寨堡民器坊的工匠,監管,管事們。
他們是對千戶黃來福最感恩的人,又是最先體會到獎勵機制好處的人,干得好的人,按計件地話,最多一人每月可以干到二石多的月糧。想起以前做軍匠時,拼死拼活,每月只有二、三斗的月糧,家人饑寒交迫,每天都吃不飽,他們分外珍惜現在的好日子。
而其它地工人們,許多人是堡外各地地民戶,或是各地來五寨堡的流民。這些人,或許很難有原先五寨堡軍戶們和軍匠們對黃來福的感恩之情。不過在五寨堡民器坊嚴格的獎懲制度下,他們也只能是盡力干活。
而且比起以前一年到頭死干都吃不飽的日子,現在在坊內,只要努力干活,就可以吃飽穿暖。再加上坊內的工匠時時向他們灌輸各種危機感,什么今天堡內又來多少流民了,什么哪里又遭災了,什么哪個地方又整村逃難了,如果不好好干的話,五寨堡有地是流民工人。
想想以前在家里地苦日子,現在的活總比地里輕松,每月又有保底地五斗月糧,只管讓你和家人吃飽。而且干得越多越好,就獎得越多,所以各個工人們,都很珍惜現在的好生活。
當黃來福進入五寨堡民器坊內,各人只盡埋頭緊張干活,沒有人東張西望,更有許多人沒有注意到黃來福的進入。只有一旁的管事孫天正看到了黃來福等人,忙迎了上來。
在孫天正的帶領下,黃來福巡視了五寨堡民器坊各地,干活的場地,食堂等。說實在,這個民器坊有點類似后世的小工廠,很多地方,都很簡陋,工人干活時都是在長長的大房間里,席地而坐,東一堆,西一堆,各人都是手工忙碌著。
不過此時的民器坊,在大明晉北地區,算是大作坊了,就算在此時的江南地區,象這種幾百人的手工工場,也不是到處都有的。事實上,比起大明各地,大部分是家庭手工作坊,象五寨堡民器坊這種專門的手工工廠,已經算是很先進了。
而食堂,則和各個農場一樣,就是一個大大的房間,擺著一些桌椅,由一些軍匠家屬們在這里經營,賣一些飯菜之類的,還有一些工人的家屬也是在這里幫忙,每月掙一些錢花。
飯菜品種還是很多的,有面條,有米飯,有魚,有肉,有青菜,胡蘿卜等。不過黃來福現了一點,就是相對軍匠們,工人們都吃得很節省,盡量不吃肉,多吃飯,菜也只是打些青菜之類的。還有許多工人們出廠回自己租住的地方,和家人一起吃。
至于住房,五寨堡軍匠們是在堡內有房子,雖以前是一些破房子,但經過幾個月后,已經人人都基本修葺了一番。而一些工人們,則是要租住原五寨堡軍戶的房子,由于來五寨堡的商賈流民們越來越多,五寨堡的房價已是節節上升。
黃來福在考慮是不是修蓋一些工人房舍,讓這些工人們,有一些比較便宜的房舍住。而且以后,五寨堡的工廠只會越來越多,這工人房舍的事情,要提上事宜了。就象五寨堡各個農場一樣,每個農場,就有一處屯丁房舍,供屯丁們和一些家屬們居住,里面不收,或是僅收取少量的費用。
不過顯然在堡內,已經沒有地方建五寨堡民器坊的工人房舍了,五寨堡人越來越多,地方又太小,看來自己應該將五寨堡民器坊遷移到堡外去,而且以后有工廠,也應該放到堡外去建。
堡外的地方可說是應有盡有,適合建廠,就是有一點,安全問題。五寨堡靠近邊塞,萬一哪天,蒙古人來搶劫怎么辦?除了加強自己的武力之外,看來,城墻,到時也應該擴建了。
看過五寨堡民器坊,黃來福帶著滿腦子的考慮,在管事孫天正的恭送下,離開了這個五寨堡第一家民用手工工廠,又到了離民器坊不遠的五寨堡軍匠坊。
這里有軍匠軍夫二百多人,相對于民器坊較為安靜,這里叮當作響,熱鬧無比。軍匠們正在認真打制著一些盔甲兵器。見了黃來福后,劉天祿劉總旗忙迎了上來。
黃來福問起了這個月的工作成績,劉總旗道這一個月已經打制盔甲三副,銅把手銃五把,腰刀和長槍共二百把。至于鳥銃,劉總旗偷偷地嘗試了一下,一個月下來,經過努力,總算制成了鳥銃一門,試射后,質量不錯。
黃來福點了點頭,這個成績已經不錯了。依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上記載:“鳥銃原孔甚小,用鋼鉆鉆之,一日鉆寸許,至底為止,一月鉆光為上。”
依明時的技術,鳥銃,俗稱的火繩槍,制作是很不容易的,上面只是鉆膛槍管的部份,光這道工序就要一個月。如果考慮槍管鍛造,接合,扳機組等處理等其它工序,造一根鳥銃,總共大約要2個月時間。當然,有軍匠上千人的話,熟悉的話,專門制鳥銃的話,可以平均月產4支,但是一批的流程至少要一個月才行。
黃來福道:“軍器的質量一定要注意,決對不可有任何問題。”
劉總旗恭敬地應是。隨后他又訴苦,說是庫存的熟鐵快用完了。還有制作兵器的各種原料,庫存也不多了。
黃來福沉吟起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鐵等原料,自然不要想造兵器。不過這鐵,去向誰買呢?想想下大明的一些資料,此時大明民間經營鐵的風氣應該很濃厚。
依大明的鐵器買賣制度,明初時,管理較為嚴格,大部為官營鐵冶所,生產的鐵絕大部分送往軍器局和寶源局及有關官府手工業作坊。但宣德以后,官營鐵冶所迅衰落,大部分都停閉了,到萬歷時,連大明最大的官營礦冶所,遵化鐵廠都破產了,取而代之的,是明中葉后廣泛存在的各民營鐵冶作坊。
這些民營鐵冶作坊,經官府同意后,只要繳納一定的礦課,就可以開采。也因此大明民間經營鐵器的風氣極為濃厚,哪里有鐵出產,各地商人便用牛運輸,運到各地去出售。明中葉后以運鐵為生的人很多,許多人因此而財起家。特別是民間許多家伙還偷稅漏稅,私自開盜鐵礦,因此而暴富的,更是不計其數。
山西的鹽、鐵、煤等資源豐富,民間鐵器的經營,也非常興盛。
最后黃來福決定,一部分鐵料,向義父那邊購買,看他有沒有庫存,一部分,便看看五寨堡商人們,哪個有在經營販賣。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