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就算這樣,也是讓民器坊的工匠們吃驚不小了,不過好在這兩年來,黃來福的明層出不窮,各人早己是見怪不怪了。從幾個月前開始制造,到現在為止,五寨堡民器坊,也制造出了近五輛馬推收割機。今天第一次使用,便大顯身手。
“利器,真是利器啊!”
馬久英公公吸著冷氣,在旁喃喃道。
最后的實用效果,讓黃來福很滿意,他叫來了五寨堡民器坊管事孫天正,夸獎了他幾句,讓他再接再厲,以后制造更多的五寨堡收割機,爭取到明年,在各個農場中,使用更加的普及。至于制造的經費,則不是問題,缺多少,黃來福會補多少。
對于秋季搶收來說,每早收一天,就讓人早放心一天,少避免損失一天。五寨堡收割機,對人工來說,各方優勢明顯。而且這種收割機,沒有五寨堡或是神池堡作坊與礦山中,那種技術提高與工人飯碗之間地矛盾,可以在五寨堡各個大農場中普遍使用。
很快,五寨堡收割機,這種新地機械玩意又傳遍了五寨堡內堡外,成了各人熱門的茶余飯后話題。
而各農場地小麥收割產量,也是不斷地統計上來。最后估算的結果是,五寨堡10個老農場中,平均畝產小麥達二石五斗,而20個新農場中,平均畝產也達到了二石左右,這樣整個五寨堡四十萬畝田地中,糧食總產量達到了驚人的九十萬石。
平均畝產達二石五斗,就是畝產達470斤,雖說和后世不能比——在08年時,山東省滕州高的小麥平均畝產達502公斤,一些高產示范田,達700公斤。但和大明北方此時的各州縣中,平均畝產只有幾斗,也就是上百斤的糧產量相比,這種產量己經是非常恐怖的了。
消息傳出后,這個成績又是震驚各地,區區一個五寨堡,產的糧食便可養活整個山西鎮的數萬將士。特別是后來這個消息通過大明達的邸報系統,快地向各地州縣傳播后。一時間,所有聽聞的人,不論是官員,還是士紳,還是商賈,都是感覺到不可思議。造成的結果是,五寨堡又迎來了新的一番考察潮。
而在五寨堡內,黃來福己是被屯丁軍戶們尊稱為“糧神”了,許多五寨堡的軍戶們,己經開始為黃來福設立長生牌。而且這個“糧神”的稱號,己經有快向外傳播的趨勢。
不論各人對黃來福的看法怎么樣,稱贊也好,嫉妒也好,但黃來福善于屯田的才能,這個優點卻是被各人肯定的。
根據黃來福招開五寨堡糧食組和農技組的總結,五寨堡之所以糧食高產,原因主要是,大農場似的經營,可以投入大量的物力資金,修建大規模良好的灌溉水利,使用大量的肥料,使用大量的良種,科學的管理,使用各種馬力機械。這種種措施下來,五寨堡想要不豐收都難。
特別是黃來福還學習后世經驗,創立了“十、百、千”高產創建示范田。分為十畝高產攻關田,百畝高產示范田,千畝高產示范田。這些田地中,都有大量的糧食組和農技組人員,平時投入大量的資金,引用良種,以提高平均的畝產量。一出效果,就引用到五寨堡各農場中。
總之,黃來福的經驗就是高投入,高收獲。不過這個經驗,在眼下的大明,怕是沒什么復制性,許多外地的官員聽了黃來福等人的介紹后,都是無語,這么大的投入,哪個州縣有這個財力?就算把經驗介紹給那些小農,那些連水車都買不起,很多耕田時耕牛都沒有,要將妻子作為耕牛使用的人,能有多大作為?
不過也有一些外地州縣的士紳,聽了五寨堡的介紹后,若有所思。這些人,無一不是各地的大地主,手中有萬畝良田不足為奇,而且他們手上都有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要借鑒五寨堡成功的經驗,也不是不可以,就看他們能不能突破觀念,舍不舍得下這個重金了。
當然,同時他們還要解決一個問題,這些大地主,平時的田地都是租種給一些佃戶,如使用大農場后,需要的人力不需要那么多,余下的佃戶出于在哪?會不會為大明增加更多的流民?
要知道,這些大地主,他們可沒有黃來福的好心腸,也沒有五寨堡這么多的手工作坊,可以滿足富余勞動力的需求。不過,這種蝴蝶翅膀的扇動,卻是黃來福所控制不了的了。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