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來福見李如松連著幾個高級文官樣子的人一起走來,大喝了一聲:“全體下馬。無彈窗小說網”
在一道道的傳令聲中,數千人整齊下馬,令行禁止,又是讓旁邊觀望的眾將嘆服。
等李如松等人走得更近,黃來福也是下了馬,大步迎了上去,他走到李如松的身前,一撩斗篷,單膝下跪,雙手抱拳,大聲道:“末將山西鎮副總兵官黃來福,見過提督李大人,請恕末將甲胄在身,不能全禮。”
李如松虎目掃視了黃來福身后的五寨堡軍隊一眼,微笑道:“黃將軍不用多禮,起來吧。”示意黃來福起來。
接著李如松又為黃來福介紹身旁的宋應昌與郝杰二人。
聽說是這樣的兩位大員,黃來福不敢掉以輕心,忙又施禮道:“末將黃來福,見過經略宋大人,見過巡撫郝大人。”
宋應昌與郝杰二人早在仔細打量黃來福了,見他英氣勃勃,年不過二十多歲,二人心下暗暗詫異他的年輕。宋應昌道:“黃將軍一路前來辛苦了,請起吧。”
黃來福大聲道:“謝大人。”
宋應昌見黃來福禮儀周全,不似李如松那些飛揚跋扈,不由暗暗點頭。同時又心下奇怪,看黃來福這么的一個典型武將的人,為什么屯田如此厲害?
不說宋應昌與郝杰二人打量黃來福,黃來福也是在暗暗打量二人。早在來遼東之前,他己經查閱過筆記本電腦中相關的朝鮮之戰資料,相關的戰役及人物等,都有作過查閱。
宋應昌與郝杰二人自然也在查閱中。
眼前地這位經略備倭大臣宋應昌貌不驚人。看上去只是一個很普通地中年文官。還有點沉默寡。不過黃來福知道他深通韜略。熟知兵法。是個處事穩重地人。當朝兵部尚書石星幾次請戰。想親自領兵去朝鮮。不過都被萬歷帝拒絕了。而派遣宋應昌領軍入朝作戰。可見宋應昌在萬歷帝心中地地位。
至于宋應昌旁邊地郝杰。也不是個普通地人物。郝杰原為都察院監察御史。萬歷十七年時。他以右僉都御史地身份巡撫遼東。萬歷十九年春時。遼東總兵李成梁部下李寧。在一次領軍出擊時大敗。數千將兵死傷大半。李成梁不但不追究李寧臨陣脫逃之罪。反而上書請功。郝杰立即寫奏章。向皇帝直真相。
事情敗露后。李成梁不得不引咎辭職。郝杰則被提升為兵部右侍郎。總督薊、遼、保定軍務。協理京營戎政。升任右都御史。在援朝之戰時。郝杰還非常注意收集日本地情況。于萬歷二十一年時。編寫出《日本考》一書。全書共分五卷。內有日本國圖。倭國事略。歷史沿革。字書歌謠。文辭歌賦等內容。不但為當時大明朝堂決策時提供了重要地參考。也成為后世研究中日交流史地權威之作。中華書局多次重版行。也是個極厲害地人物。
見過宋應昌與郝杰后。李如松又為黃來福介紹自己身旁地五弟李如梅。李成梁一共有九個兒子。當時人稱李家九虎將。長子李如松。次子李如柏。三子李如楨。現任指揮使。后鎮遼東。四子李如樟黃來福也見過。五子李如梅。就是眼前這位。其余諸子李如梓、李如梧、李如桂、李如楠等人。后來最少都是官至參將。
此時黃來福看向李如梅。見他頭戴八瓣帽兒鐵盔。身披虎頭連鎖鐵甲。這樣大寒地天氣。甲上己經結了一層薄冰。身材粗壯。年在三十多歲。口中不時呼出白氣。看起去就是一個典型地邊關虎將。
聽大哥這樣說。李如梅抱拳大聲道:“防海御倭副總兵官李如梅。見過黃將軍。”
在此次的東征朝鮮國中。李如松為提督。李如柏、李如梅、黃來福三人同為御倭副總兵官,因此李如梅以平級見黃來福。并不時打量他。
黃來福心想原來這人就是李如梅,也是抱拳施禮道:“原來尊駕就是如梅將軍,來福早己久聞大名,今日得見,真是三生有幸。”
被黃來福這樣一說,李如梅也感得意,裂開大嘴笑了。
最后是李如柏走上前來,笑道:“黃將軍,我們又見面了。”
二人早在寧夏城便相熟,當下二人見過禮,舉止間頗感親熱。
眾人寒暄完畢,宋應昌吩咐李如松好生安置黃來福,又慰問了黃來福幾句,然后他與郝杰進城去了。
李如松吩咐李如柏及一個后勤兵官,為黃來福安排營地。
遼陽城內是免談了,就是在遼陽城的四周,也是扎滿了大軍的營地。要想找個地方扎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為大軍扎營,人馬都需要飲水,所以需要靠近水源駐扎。最后李如柏的家丁們,在遼陽城北的太子河邊找到了一處安營扎寨的地方,總算可以將黃來福這群兵馬安置下來。
在城外眾軍馬各色眼神中,黃來福領軍去了。
遼陽城北,太子河邊。
十二月的東北寒風刺骨,就算地上沒有雪,但士兵們靴子里出地腳汗在夜間也能結成冰。太子河上,早己結滿了厚厚的冰,此時在河邊,己是一片的人叫馬嘶,熱鬧無比。
頭臉包個嚴實,只露一雙眼睛,戴著皮手套,身上穿著厚厚呢絨軍大衣地五寨堡輜兵及輔兵們,他們早己破開河邊的厚冰。一邊口中吐著濃厚的白氣,一邊喊著口號,往來河邊,一桶桶地擔著飄浮著大塊冰塊的水,用于人馬的飲用及準備飯食之用。
雖經過大明數百年的開,不過遼東之地還是地廣人稀,就是這鎮城不遠的太子河邊,都頗有一些北大荒的氣象。河邊滿是蓬勃叢生的野草,那厚厚地樹葉和草稈,不知道有幾百年歷史。河邊破開的冰口上,不時跳出一尾尾肥大的魚,引起五寨堡士兵們地一陣陣歡呼。爭先恐后地去搶魚。
東北平原,確是土地肥沃,那黑油油的土地,比山西的黃土地肥沃多了,就算眼下是小冰河時期,常年不降雨。使遼東農業,同樣受到沉重的打擊,但自然條件,還是比五寨堡等地優越得多。
離河邊不遠的一塊平原上,掌管后勤的何如鎮,正大聲地喝令著,指揮著各軍士們安營扎寨。野外扎營,五寨堡軍隊早己訓練熟練,加上不久前有平寧夏時千里扎營地經驗。因此五寨堡軍隊扎營的度非常快,只用不了多長時間,幾千人的營地。便駐扎完畢,營地規范完善,攻守兼備。
而由于遼東之地酷寒,所以比起在寧夏鎮,營地扎得更為厚實,炭火、熱水等,準備得更為充分。軍中的軍醫們,也是不斷巡視各處,防止士兵們被凍傷。
黃來福身旁的李如柏不由看得暗嘆不己。從扎營這點就可以看出,五寨堡軍隊之精,連遼東鐵騎也比不上。
“遼東這鬼地方,也太冷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