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們都希望黃軍門幫他們解決人手問題,黃來福當然也非常重視這個問題。在農業社會里,土地兼并是一個無法消除地死**,永遠都無法根治。眼下的大明朝,土地問題己經沒救了,遍地地流民。只有對外擴張,將人口轉移出去,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初三日。
黃來福布“墾殖事宜”,并請寧武當地版商,印刷了無數份單子。隨后,或通過各商賈帶到各地,或是令人貼到各軍堡中州縣中,或是送到各茶樓酒肆中,或是交孩童們貼于各大街小巷中,宣傳黃來福的塞外墾殖事宜。消息傳到各地后,立時整個山西鎮都轟動了,而且還遠遠地向外鎮外省傳去。
山西這個地方,人口多,土地少,大多又貧瘠,加上年景不好,幾乎年年都要生或大或小的災害,年年都有難民,各軍堡州縣中流民貧民眾多。一向有移民的習慣,并不是很眷戀故土。
加上黃來福的宣傳太誘人了,只要是一丁口,就可以在塞外領取土地200畝,費用僅為每畝地一錢銀子,并且前三年還可以免稅。要知道,現在在太原等地。就是下田,每畝地也要好幾兩銀子。
對于那些連幾兩銀子都拿不出的人,他們先可以到塞外商賈們開辦的各農場中做事。一路上。他們的路費食宿由商賈們負責,肯定不會凍餓著。到了目地地后,包吃住不說,每月還有工錢。以后積下錢,同樣可以在塞外買田置地不是?
以往民眾的印象中,塞外都是一片的不毛之地,而且是兇悍的韃子橫行,不過聽了黃軍門派下的宣傳單后。他們恍然大悟,原來塞外還是這樣的樂土啊。至于安全問題,有黃軍門的保證,又會有什么事了?
這下子,不說各地流民貧民,就是很多正常人家也動了心思,很多家口多地,一般家產只能由嫡長子繼承,其余諸子只能自謀生路。現在,很多人紛紛拿著銀子,想到塞外去創下自己的基業。那些富豪人家。更是紛紛派家人出塞。特別是寧武關的楊巡撫等人。
從初六日起,隨著黃來福“墾殖事宜”宣傳單相繼傳到各地。山西鎮各軍堡州縣都是一片熱鬧地情形,茶樓酒肆滿是熱火朝天談論此事的人。各街上。商人們招募流民,讓他們到自己的農場中做工。富有一些的人家子弟,打點行裝,準備出。
萬歷二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起,從太原往寧武,從太原往岢嵐州,從五寨堡往老營堡的路上,就形成了滾滾的人流,很多墾殖人員都是拖家帶口,他們不顧寒冷,推著小車,趕著騾子,挑著自己的孩子,滿懷希望,往塞外之地而去。
在黃來福等人的安排中,那些在塞外商賈們農場中務工地人,就由商賈們帶領,安全由他們負責。而那些準備在塞外買田置地的人,則是經由五寨堡后,當地軍隊對他們進行簡單地編制。
這些人十戶編為一甲,十甲編為一里,均設有甲長與里長,并有一定的武裝人員。黃來福向他們賣了一些腰刀和長槍,以后隨著規模的擴大,他還決定賣火槍,畢竟塞外是別人的地盤,危險是存在的。屯墾人員必須有一定的武裝保護能力。移民潮中,據黃來福等人的統計,短短幾個月中,就有數萬人前往塞外,為各農場的商賈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龐大的人流前往,還為沿途各地提供了大量地商機。沿著遷移地路上,各樣的旅舍、客店不斷地出現,又為很多人提供了就業的機會。
和山西各地百姓地熱火朝天不同,大明的內閣官場,則是對黃來福的大手筆集體失聲,各人都是目瞪口呆地看著這一切,不知道該說什么好。
他們當然知道塞外屯墾對大明有好處,不過這不是會挑起邊畔?只是這是黃來福的事,他都不怕。再說了,萬歷帝都默認了,他們還說什么呢?
忙于移民,忙于寧武關之事,忙于軍務,在各類繁忙的事情中,時間過得飛快,很快,時間來到了萬歷二十一年十二月三十日,公元1594年2月19日。新年佳節又到了。
這天是大明的農歷除夕日,早在之前,黃來福就將自己在五寨堡的小妾劉玉梅,渠秀荷等人,還有自己的幾個孩子招到寧武關。雖是黃思豪,楊氏等人沒在身旁,但大家吃年夜飯、換門神、貼春聯、掛年畫、掛簽、貼窗花,吃餃子等,熱熱鬧鬧,一起過了一個愉快的新年。
無例外的,馬久英公公也是與黃來福一起過年,還有黃來福的眾多姐夫,姐姐們,也是一起過年。大家一直玩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后,才恢復了正常的工作。
新的一年開始了!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