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等軍挑選出來后,萬歷皇帝非常重視,親自下旨勉勵,賞賜多個營號軍旗,還派出自己的心腹太監前來協助黃來福管理軍務。
以后這只軍隊,在春夏無事時,仍在兩鎮各路中防守,平時嚴格訓練。到了秋冬時,他們統一調集到五寨堡中,稽查訓練的同時,還將作為征戰專備之用。
當然了,不是成為甲等軍的軍士及將領就可以高枕無憂的,軍隊三極制一分,最大程度地激勵了兩鎮軍士們的上進心。成為甲等軍士固然讓人羨慕,同時也讓余者的乙等軍丙等軍士們眼紅,大家紅著眼,當然也都希望自己能入選。
每年冬天的全軍考核時,甲等軍中不合格的軍將們,同樣會被淘汰入乙丙軍中去,這個臉可就丟大了。所以乙等軍丙等軍士們紅著眼,甲等軍士們同樣不敢怠慢。
一時間,一股爭強好勝的風氣在兩鎮軍中彌漫。
……
萬歷二十八年正月,公元16oo年2月。
黃來福突然上書皇帝,希望能在五寨堡開設軍校,以培養忠君愛國,為國殺敵的將才。為體現皇恩浩蕩,還希望皇帝能派出德才兼備的人來指導軍校的各項管理事務。
黃來福的奏本一上,便引起了大明官場的喧然大*,這些時間,黃來福干的各樣出格的事情己經夠多了,現在以一地方武人身份,還想辦武學?
一時間,官場上說什么的都有,其中不泛誅心之。大明正統以來,雖然也在兩京建立了武學學堂,以為國家的儲養備用之用,歸兵部的武庫司掌行。
不過顯然的,說這種武學培養各種弱不禁風的文人還差不多,培養合格的軍官武將,顯然是有心無力。要不然的話,戚繼光在總理薊鎮練兵時,要開設武校,專門向鎮內的各將官們教習一些基本的東西了。
反對黃來福奏本的官員如潮,雖然各人說得冠冕堂皇,其實歸根到底,還是文武之爭。不過萬歷皇帝卻是心動了。文官集團的強大力量,己經讓他深深忌憚,是應該扶持起一個武人集團與之相抗衡了。
而且黃來福奏本上的話很讓他動心,可以以大明各處久經沙場,現在正在榮養的老軍官們來教習學員們韜略,沙場征戰之能,形成系統的訓練制度,增強大明軍力。
同時間,在軍校培養各種將才的同時,還可以向他們灌輸忠君為國的道理,讓他們忠勇為國,可說是一舉兩得。
一時間,萬歷皇帝眼睛亮,越想眼睛越明亮,將軍校的建立拔高到一個非常高的層次,到了最后,五寨堡軍校己經不是一所地方似的軍校,而是國家層次的軍校了。
到了這個程度,黃來福也干脆再出主意,建議將五寨堡軍事學院命名為大明皇家軍事學院,以后學校出來的將官,都是天子門生,定可大大提高學員們對皇帝的忠誠度,出現一大批忠于皇室的國之將才。
萬歷皇帝欣然同意,不但親自擔任軍校的名譽校長,還親手御賜了“大明皇家軍事學院”幾個金光大字作院名,同時還手書了“忠誠,奮勇,嚴謹”等六字校訓,而且又派出自己一員心腹太監作督導。
見萬歷皇帝如此,百官們自然是不答應,這年頭,還有什么是不許文官們插手的?軍校的設立看來己是無力回天,只能退而求其次。最后在吵鬧之下,兵部武庫司的一員郎中也被選為軍校的一員督導,才暫時停止了這種吵鬧。
理所當然的,黃來福成為軍校的校長,很快,軍院相關的事務便緊鑼密鼓地展開。建立校舍,從九邊各鎮中選拔聘請各個軍事經驗豐富的退休老將官,選拔兩鎮中各個衛所營軍的軍官及舍人子弟入校學習等,一步步有條不紊地進行。
五寨堡建立的大明皇家軍事學院成為當時大明的熱門話題,不但是山西大同兩鎮,就是余者九邊各鎮的軍官子弟們,也是對此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千方百計想成為軍校的一員。天子門生啊,這個金字招牌誰不想要?
幾個月后,被后世譽為大明近代軍隊搖籃的皇家軍事學院在五寨堡開學,當第一期新生進校時,學校舉行開學典禮,黃來福與兩位督導都作了訓詞。
按學制分,軍校分為初級軍事指揮班,中級班,高級班三種。
初級班培養百戶,百總以下的軍官,學制二年。中級班培養百總到守備一級的軍官,學制三年,同時輪訓有升職機會的百總以上級別軍官。高級班培養守備上以上的軍官,學制四年。
不但如此,軍校內還有諸多炮科、工科及參謀科等科目,還有很重要的政治科,學員們要學習的東西很多。
關于軍校的治軍思想,主要來源于中國傳統的治軍思想,兼容黃來福的一些新式理念。其主要體現在“勤以訓練,厚以教養,嚴以軍紀,指導之以效忠皇明政治觀念”等幾個方面。
從以后的事實效果來講,軍校的作用是巨大的,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將領,讓學員明白為何而戰,為誰而戰。對大明軍中良好作風的形成,軍隊戰斗力的提高,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
黃來福糾察治理軍隊的同時,規模浩大的兩鎮五年政務治理,也是同時展開。
從萬歷二十七年年底到萬歷二十八年年初,抽選自總督府屯牧部中富有經驗的屯田人員,作為總督府的幕僚派遣人員,會同兩鎮的戶部,工部等委官,同時在在山西鎮的汾河,沱河等流域,大同鎮的桑干河,御河等流域展開了大規模的荒地勘查,水渠路線等修建籌備。
黃來福決定在五年規劃中,在這些地方修建數十個大型水利工程,幾條巨型的水渠等,為未來的大規模軍屯打下基礎。他可不是隨便說說的,經由東征債券及開債券籌備來的巨額資金,為他這種大規模的建設,撐起了堅實的保障基礎。
這個年代,由于小冰河天災的影響,這幾河流域中,可供利用的平川及荒地還是很多的,只要水利跟得上去,完全可以將這些荒地變成良田。
退一步來說,就算兩鎮內的土地不足,塞外還有大批的土地,完全可以安置鎮內富余的軍隊人力,讓原先那些只能空耗糧餉,吃著閑飯無所事事的軍士們找到新的用武之地。
事務可說是在雷厲風行中進行,一旦某地的水渠路線,荒地勘查結束,就是大批被劃分為乙等軍,丙等軍的兩鎮軍士們被移防在這里,成為當地新的屯田衛所。
不說兩鎮內某地整個千戶所,百戶所的軍隊及家屬全部被移到外地是常事,就是整個衛所的軍士被移也不是沒有。
大明軍屯百年下來,許多地方的軍屯土地九成變為當地文官武將豪強太監的私產是很正常的,就如原來的五寨堡軍屯地一樣,大部分成了黃家的私產,余者軍士們,過著奴隸都不如的生活。
黃來福正是深深地了解到這一點,所以他干脆來個釜底抽薪,讓人全部卷走,讓他們轉移地方,就算原來衛所的土地還是那些將官們所有,現在他們鎮守的地方都變了,看他們怎么辦。
黃來福動作極快,而且手段強硬,沒有任何質疑的余地,任誰敢挑起事端,敢推諉猶豫者,他鎮壓起來決不手軟。
而且對于這種遷移,除了原先當地少數的軍官及豪強官員外,各衛所軍堡中普通的軍士們,他們是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反正在原來的地方他們也是祖祖輩輩吃不飽穿不暖,換到外地至少有個盼頭。
況且,在這種大規模的遷移中,總督府至少一直保持著他們每日的衣食無憂,就更讓他們沒有埋怨的心思。特別是總督府對未來生活的承諾,讓他們更是心動。
一時間,山西鎮大同鎮內整衛整所的軍士軍余涌動,大規模放棄原先的舊衛所,搬移到新地點重新設立屯田衛所,當然了,事情由易而難,先遷移的衛所軍士們,大多還是屬于那種極為窮苦,沒有絲毫盼頭的地方。
至于當地軍頭官員豪強勢力過大,而且也屬于略富足一些的地方,只是先期遷移走一批的丙等軍士作為新墾殖地點的屯田軍。
不過這種大規模的人員來回涌動,還是看得場外的人目瞪口呆。沒想到黃來福來這一套,也只有他這種氣魄極大的人,才敢來這一套,換成別人,隨便一個軍士喧變,就將他嚇回去了。
而且眼下有黃來福坐鎮兩鎮,手下有幾營戰力強悍的軍隊在旁,又有數萬強壯的甲等軍不斷挑選出來,兩鎮的安全也并不是問題。
這些新生的衛所屯田大軍們,每到幾河流域中新的墾殖地點后,便會同各地招募來的流民及當地民戶大軍們,熱火朝天地建設新住所,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等,大批的新興衛所及村鎮不斷涌現了出來。
新興屯田衛所及村鎮不斷涌現,當地大規模建設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的商機,一時間,這些地方的周邊聚集了大批的商隊民戶等,運糧的人,賣菜的人,拉工的人,運石頭木頭的人……牲口與人口的聚集,又需要眾多的客店踏房等,那種熱火朝天的味道,讓許多人都感受得到。
對于這些新興的軍屯之地,黃來福改變了以往那種授田于軍士們的作法,在這個小冰河災害橫行的年景,他們這種與小老百姓一樣一家一戶的耕作方式根本抵抗不了災害的橫行,而且也非常容易又陷入自己耕地被官員及豪強侵吞的結果。
如果這樣,黃來福可以想象,最多十年,這些軍屯又可能走回了原先大明軍屯的老路上去。所以黃來福在這些軍屯之地采用了五寨堡農場似的耕作方式。
這些土地其實都是屬于總督府控制所有。這些軍士們其實便是總督府下的工人。在這些地方,大規模的興修水利,使用五寨堡良種,施用肥田農藥,采用大規模的耕作方法。
軍士們每月有保底夠生活的月俸,然后勤者獎,懶者罰。讓他們養家糊口的同時,還保持著生活的希望,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黃來福的盤算,這種高成本大規模的耕作方法后,很快這些軍屯都可以自給自足,當糧食不愁后,有了相關的原料及市場,接下來的商業及工業的展便順理成章了。
很快,便會在這些屯田衛所內大規模的展農副業,農牧業等,仿效五寨堡大畜場進行大規模的養殖,進而建立起各種的食品廠,屠宰場,榨油廠等,然后對外增值銷售,將農牧漁業成為一體。
由農而穩,由工而富,而商而活,最終這些屯田衛所不但能自己養活自己,還能為自己創造巨大的價值。而到了這一步,一個新興的商業城鎮便誕生了,還可以帶動周邊的地區展,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
從萬歷二十七年年底,兩鎮內大規模的軍屯同時,依兩鎮的五年計劃,大規模的道路修建也在進行。
大批的總督府幕員,隨同兩鎮的工部官員,還有各道各堡的文官武將們,依黃來福的計劃規劃,己經風風火火地勘測從五寨堡到太原城的水泥路線,從五寨堡到大同城的水泥路線,從五寨堡到歸化城的水泥路線。
在這點上,與兩鎮的軍屯及礦業建設不同,不論是文官還是武將們,都是非常贊同,大同鎮巡撫魏允貞同樣是非常贊賞,當勘測從五寨堡到大同城的水泥路線時,可說是通力配合。
交通的重要,不論是放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是舉世公認的,就是在古代,大善人的重要標志也是修路鋪路,只是無奈錢糧有限,稍稍修建那種達百里之上的道路,也沒有幾個人有能力做到罷了。
眼下總督府的承擔了大部的資金,不需要地方上耗費多少錢糧,而修路的好處又是有目共睹的,有優良的道路從自己境內經過,便會帶來多少好處?五寨堡就是個明顯的例子。
現在有這種好事,自然是人人踴躍。
而且總督大人仁慈,不需要兩鎮百姓出瑤役,而采用支糧支銀的方式來用工。每天有管夠的面餅熱湯,每月還有不少的月銀,在眼下這個災年頻繁,越來越多流民的時代,有什么比這更吸引人的?
小民什么都沒有,就是有一把力氣,而對于小老百姓來說,能掙錢,能吃飽,誰會吝嗇賣力氣?
而且由于三條道路工程浩大,怕要建設長達數年,需要海量的用工單位,不但是兩鎮的富余民工被掃一空,就是遠在兩鎮外的流民民夫們,隨著消息的傳開,也是被吸引,不斷地涌入山西鎮大同兩鎮。
一時間,從萬歷二十七年年底,從各地流民及民戶中招募來的密密麻麻的修路民夫又成為兩鎮內新的一道風景線。
而多達數萬的修路民夫們又吸引了外圍無數的商隊盤旋在外,三條水泥路需要的海量水泥又讓神池堡的水泥廠徹夜不停地開工著……
總督府獨自承建三條規模浩大的水泥路引起了朝野的廣泛贊譽,這種利國利民的好事,任誰也挑不出絲毫的毛病,不論是如何對黃來福不滿的官員們,在這點上,也不得不稱贊黃來福兩句,萬歷皇帝更是專門下旨嘉獎。
當然了,比起這個大規模道路修建政務的好評如潮,黃來福在接下來的礦業政務經營上,則是彈劾他的折子堆得比他人還高,全靠萬歷皇帝在后撐腰強壓著,否則他淹也要被百官御史的口水所淹沒。
秉承黃來福的一慣強硬,在萬歷二十八年的正月時,他便宣布沒收山西大同兩鎮內所有非法礦主的礦山,接下來更是派出經驗豐富的寧武營進行武力接受鎮壓,到處是殺得血流成河。
據不完全統計,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死在寧武營槍炮下的兩鎮非法礦主高達百人,非法武裝礦丁高達三千余人,沒收非法礦主的財產多達兩百余萬兩銀子。寧武營參將劉全利的名聲,緊跟黃來福之后,可止小兒夜啼……
萬歷二十八年正月十五日,公元16oo年2月28日。
報經萬歷皇帝同意后,黃來福各遣軍士及流民一萬,在離山西鎮及大同鎮邊塞外數百里的東勝衛、鎮虜衛、云川衛故地上復設新的城堡軍營。
東勝衛、鎮虜衛、云川衛原塞外三地明初時屬山西行都司管轄,明中葉后,大明勢力內縮,更由于補給不易,加上當時蒙古人騷擾嚴重,所以三地及附近衛所全部放棄,大明勢力縮回長城之內,也因此大明繁華內地承受了百年的戰火。
眼下三衛恢復,不但使大明防線大幅度北移,有力防護了山西鎮及大同鎮等地的安全。而且這種復土之功,是每朝每代,任何一個君王都所期盼的。
復衛不久后,萬歷皇帝專門以此告祭太廟,百官們也是紛紛上表祝賀。
_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