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開篇前的話:
雖然一些朝代有平民、庶民女子,亦或罪臣之女入宮受封的,卻亦是視乎了當政者喜好。比方說生于亂世的呂雉之所以為后,除了各種外在條件、環境等,也因當政者為劉邦,而劉邦晚年逐漸昏庸,終被架空是必然的。再比如說出身不佳的趙飛燕、趙合德姊妹,也是遇到當政者好色無道,不重女德,反重淫欲,才有她們二人風生水起的一日。sm.Ъiqiku.Πet
本文架空,宇文朝背景非亂世,宇文綦更非開國之君,也不是懦弱無能之輩,逢國泰民安,朝局穩固之際,自然先重門第,視背景身份。
君王為保皇權穩固,大臣為保己身利益,庶民女子縱使才貌絕倫,亦不在入宮考慮,更不會有突兀的庶民女子冒出來,以狠毒手腕大型改革,血洗后宮。
因此,本文的立意點,不在無身份背景的女子,為了一己私欲或為明哲保身而往上爬,不擇手段,在后宮呼風喚雨的故事;而是講述一位出身良好,眼界開闊,識大體,顧大局的女子,如何在國家、皇權、外戚,中,視輕重緩急,左右制衡,輔佐君王的故事。
本文為宮斗皇妃篇,背景建立在太平盛世。上面所說的前者一般適合生于亂世、開國、國將滅時期,若是在太平盛世反而容易顛覆國本,非明君之選。而后者則穩重、賢德,懂得先大局后個人,常出現于為當朝明君穩固后宮的故事中,令其無后顧之憂。
有人說“后宮不都沒法活”,沒錯,但是斗也有斗的標準,要掌握火候,斗過了也抵不過當政者的一句話。
因此,本文皇帝立意明君,非昏庸炮灰,也不是“忘情棄愛,只有權力”類的后宮文,而是側重于相知、相守、相持、相扶。
視乎個人喜好,喜歡明君+德妃的請繼續。
*
說實話,聞人墨今很不喜歡吃肥肉,那種滑膩膩流竄于口的感覺實在是很惡心。
可是有時候有些事,根本輪不到選擇。
盡管她不喜歡,有塊兒“肥肉”仍然被人搶破了頭,還不是人人都有資格吃的。
這塊兒“肥肉”真不是一般的油膩,簡直肥的冒油,要想一個人吞下去只會活活撐死,消化不良。
可是,分食的人卻越來越多,有些人大快朵頤,有些人則望梅止渴。
天慧二年
宇文綦,宇文王朝第十二代皇帝,年僅二十六歲。
英俊倜儻,自然。高大健碩,遺傳。內斂穩重,帝王的不二人選。風流倜儻,攪亂所有待字閨中少女的心。
如今的宇文綦已有三妃,一昭儀,三昭容,二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四婕妤,七美人,五才人,寶林、御女、采女各九人,而蒙受臨幸卻未及封號的亦有不少。
宇文綦于登基前便富有風流賞美,倜儻逍遙的名聲,但有趣的是他一向只游走于眾名門閨秀,達官小姐,細細數去竟只有正四品以上官員家中女眷,尚有此幸,但凡傾心相交者已囊括才、貌、文、略等各色佳人。
后人稱,若非宇文綦乃治國之才,知人善用,再加上他于終臣心中的影響力,以他本為皇次子的身份來說,登基執政只怕是癡人說夢。亦有人傳,先皇為怕宇文綦勢力過大,未及儲君,才會改立太子,以防他日兄弟鬩墻,篡位謀權。
于一些人眼中,擁攬各色美女的宇文綦胃口極大,登基不過滿兩年便再行選秀,充裕后宮。然而于另一些人眼中,此次卻是帝王攬權集中的一種權術,亦是朝臣攀附皇室,晉為外戚的橋梁。
總之,因秀女大選,但凡五品以上的官員均蠢蠢欲動,縱使家里曾有女眷入宮者也想再如虎添翼,未有女眷入宮者更是感謝天賜良機,暗自作籌謀。
新朝新氣象,朝局一片明朗樂觀,想位及人臣、受封受爵者需要后宮有嬪妃予以支持,已經權傾朝野、恩寵有加者也要設法保住現有的地位,福澤子孫后代。
雖說宇文綦不受枕邊風這套,但是,但凡三妃、昭儀等人家中哪個不是一品貴胄?旁人可以說重要份位亦需要身世貴重的家底匹配,也可以說因為這幾位主子的受寵也連帶令家中滿門貴盛,羽翼漸豐。
而不論何種說法,在宇文朝的這一代,想要高官厚祿,步步高升,便要視乎家世門第之貴,入宮主子之才貌,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