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何種傳聞,單只說從下毒的傳聞來看,猜測宥淑妃乃奸細的確實稍嫌大膽了些,甚至后者更有犯上作亂、殺頭之危險。但是在這兩種傳聞之下,眾人心中又會作何感想呢?怕是表面贊同前者居多,實則內心卻都暗自揣測后者罷?
人啊,都是不由自主的就會把事情往最壞的一面想去,這種思路根本不是自己可以控制的,所以墨今亦正是利用了這一點人的劣根性,才會搞出今日的“明論暗諷”的把戲。
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于是乎,小傳聞瞬間演變的沸沸揚揚,就差直接傳進宇文綦的耳朵里了。
有時候,流的殺傷力是很大的,影響亦是可能演變的廣泛,難以估計。不論你是不是做過一些事,只要你背負了臭名,那么身敗名裂就是遲早的事了。
但是,所謂“命運難抗”的道理也只是孤立的看法。有些人對此亦有其他見解。
說到底,想事的是人,做事的亦是人,命運就算是不可測亦是各種人為因素加乘之后的趨勢罷了,沒有人為何來結果,何來宿命之說?所以說掌握命運的追根究底還是人。
因為人太復雜,人心亦是最深沉的難以猜測,有些人相處一輩子也未必見得就敢說了解對方,更何況是面對處處戴有面具的后宮眾人?
誠然,這個道理可以正面理解,亦可以換個角度分析。
好比說,有些人會拼命地想駕馭命運,改寫自己的人生,到頭來卻是因小失大。而有些人卻懂得順勢浮沉,順著命運的軌跡邁開腳步,一步一步都稱得上是出人意表,而在不知不覺間卻反而將自己困難的處境改寫,甚至是發揮到意想不到的成效……而這種人在墨今身邊,亦是大有人在。
這宥淑妃就算第二種人:善于被動的采取進攻,善于走一步看三步的預測最壞的下場,再根據對手的作風、性格、行事酌情分析,再行見招拆招。
在雎鳩宥的觀念中,先發卻未必制人,后發反而更有把握。
而墨今,很快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亦是有些悔悟之前低估了此人。對此,墨今有些感慨,看來做不到知己知彼,過分試探亦只會暴露自己啊。
先前的傳聞散播開來不過才三日光景,便有新的傳聞出現:
宥淑妃心中郁結難耐,一直趨于穩定的病情終于再度發作,先是休克再來便是昏迷,命懸一線。幸虧太醫墨夷炘早有準備,而皇宮中亦是有千年老蔘一類的名貴藥材得以續命,這才算是救回了宥淑妃的性命。
雖然,宥淑妃的命算是救回來了,卻始終處于時好時壞的階段。宇文綦更是焦急萬分。待究其原因,才發現是宥淑妃病情惡化乃是某種傳聞所致。筆趣庫
此時,宥淑妃初醒便以嬪妃上表的方式正式向宇文綦請罪,表書中寫道:
臣妾入宮兩年有余,從不敢妄自是婦德、容德兼備之女,更加談不上有益于皇室。不僅未曾為皇家開枝散葉,為皇上生育龍裔,愧對皇家;還一直病臥在床辜負了皇上的憐惜之情,實在是有負皇恩!m.biqikμ.nět
論說臣妾對后宮的貢獻更是不堪一提。兩年以來,臣妾自持一妃主位卻無任何堪與之相匹配的德行,對于分屬淑妃之位理應相助管理后宮之能,則更是毫無建樹。
臣妾并未為皇上分憂擔愁,更談不上幫扶另外兩宮維持后宮秩序。反而一直以來,臣妾都是那個制造麻煩的元兇,為皇上徒增了很多煩憂。
此次,臣妾更是有歪婦德、有歪本分,深知有罪。
且不論傳聞是否成真,臣妾都是這個傳聞的源頭,脫不了干系。臣妾雖然幽居養病,卻不想造成后宮的動蕩不安,傳了出去怕是更會影響朝野時局、民心所向,不但損了皇家的威名,更是薄了皇上的體面!
既然是非不容妾身,既然時不與臣妾,臣妾亦自當明白該如何自處。
如今,臣妾實想為皇上分憂解難。
臣妾雖非宇文王朝子民,但是在這兩年間的耳濡目染之下,卻亦使臣妾明白了所謂的兩相利益之下,當取重者的道理。
如今,臣妾很想為皇上做一點有益的事。
既然,臣妾乃是這罪惡的源頭,為了皇上,就讓這傳隨這源頭的逝去而消散吧。
相信臣妾這番決議與考慮,都是對宇文王朝、對皇上、對后宮眾人的一種平復安定……
表書末尾還以小字注明著:時不與我,何不歸去……的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