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制度的出現,為的就是打破壟斷與固化。
只是有些事做起來,沒有想象的那么簡單。
“而與學宮子弟不同,那些避世的學派子弟,沒有參加過所謂的詩會或文會,他們多數都是閉門求學。”
蔡杰斟酌著話語,“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喜歡出入酒館,茶舍等處,去與一些出身不一的學子探討學問。”
“這其中就不可避免的談及朝政,而在這種趨勢之下,有一些人難免興趣相同,所以自然就走的近了些。”
“讀書對不同的人來講,所求,所明是不同的啊。”
楚凌撩撩袍袖,似笑非笑道:“學宮重名望與功利,學派重求心與尋道,而在這兩股大的思潮下,還有著種種的念頭與想法。”
“這有些人啊,嘴上說著不要,但實際卻比誰都想要。”
“而跟這些群體比起來,真正出身寒門的人,甚至是庶族,農家的子弟,他們可選擇的就沒有那么多了。”
蔡杰低頭不。
大虞的整體教育是分為官學與私學,但是各種資源在無形中都傾斜于一些群體,這讓真正想通過讀書改命的群體,其實想在這條路走下去是無比艱難的。
即便在此之前,中樞出臺了不少政策,但在實際的執行中,終究是要人來落實的,這難免就會出現偏差。
暫以官學為例,這是誰都能參加的。
只要通過了考核,都能到對應官學進修。
但對于寒門庶族,甚至是農家子弟,他們面對的是什么?是出身比他們好,家境比他們好的群體。
所以在很多時候,本該屬于他們的,就會在無形間被剝奪走。
這還不是最嚴峻的。
最嚴峻的是在官學之外,還有著眾多的私學,除了出世的學宮,還有底蘊渾厚的家族,內部是有族學的。
在選擇與出路方面,能夠接觸到這些的群體,明顯要更占據優勢與底氣,他們之中的翹楚,是不會去縣、郡兩級官學進修的,他們要去,是直接去道級官學進修。
這代表著什么?
沒有選擇的那幫子弟,一路上忍受著種種不公,其中有一小部分得以進道學,這還包括在此之前,還有一些出身好的,但才學差些的人,會擠壓本就珍貴的資源。
教育在大虞是很奢侈的。
“難怪祖母她老人家,對待這屆科貢選拔如此重視。”
在蔡杰、李忠沉默不,想到什么的楚凌,雙眼微瞇道:“波及大虞的動蕩結束,不管在中樞怎樣,既然扛過去了,那勢必要經歷大治的。”
“這個大治,究竟是誰在引導,在一些人眼里不重要,他們所看重的,是大治下必然會啟用一批新人,那么就有了今下的扎堆進虞都之勢。”
“說到底啊,這學問跟權還是掛鉤了,看來在我大虞不止有權貴,門閥,世家,大族等群體,還存在著一個階級啊。”
蔡杰、李忠聽到這話,腦袋埋的更低了。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