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的冷鏈車能到地頭,這是好事,但不能只拉你們看得上的好貨。”
“那些有點蟲眼的、長得不周正的,也得想辦法消化。”
“做成腌菜、咸菜,哪怕利潤薄點,也得讓農戶知道,他們的汗水不會白流。”
董老話一落,陳默趕緊應道:“老首長,上個月縣城邊的農戶,剛和縣城的醬菜廠簽了協議,所有次等品都按成本價收,保證農戶不賠本。”
董老一聽陳默這么說,把藍布本子放回書架后,欣慰地笑著說道:“這就對了。”
“做農業,得帶著點菩薩心腸,但也不能是爛好人。”
“房丫頭的技術員守著三曬三熏的規矩,這是對手藝的敬重;你們給農戶算清每一分賬,這是對生計的敬重。”
說到這,董老走到窗前,望著院里的老槐樹繼續說道:“我小時候在竹清縣,見房丫頭的爺爺給農戶算錢,一分一厘都用算盤打得噼啪響,算完了還往農戶兜里塞把糖果。”
“規矩要硬,人心要軟,這才是能傳代的生意。”
聽到董老的這些話,陳默忽然明白,董老要的哪里是一份特供方案,是想在他們心里種下根,扎在竹清縣的土里,連著農戶的冷暖,這樣長出來的枝芽,才能經得住風雨。
“老首長,”
陳默激動地站了起來,語氣鄭重地說道:“請您放心,我們回去就辦三件事。”
“一是擴合作社,讓更多農戶進來。”
“二是把利潤分成的合同公證了。”
“三是建個次等品加工點,不讓一顆菜爛在地里。”
陳默話一落,房君潔立馬接話道:“董爺爺,我也回去一定落實您的話,我不再怨天尤人,您都在關心著農戶,關心著竹清縣的每一位老百姓,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就更應該出力,出知識,改變貧困落后的面貌。”
董老看著這兩年輕人,眼里的笑意深了,一直沒怎么說話的沈用劍也是一臉欣賞地看住了陳默和房君潔。
董老此時說道:“等你們把這些辦妥了,我去竹清縣,不用你們招待,就蹲在曬谷場邊,聽農戶們數錢時笑聲,那比什么山珍海味都對味。”
“對了,小陳,你們的冷鏈車已經能通到鄉鎮了,這步走得快,但還不夠,得往村頭走,往地頭走。”
“小陳啊,你在基層跑過該知道,山里的路不好走,有些合作社離鄉鎮還有十幾里地,農戶凌晨兩三點就得挑著貨往集散點趕,等裝上冷鏈車,鮮度已經折損了三成。”
“下一步,能不能在各村設個臨時集散點?蓋幾間帶通風設備的暫存棚,讓冷鏈車直接開到棚子門口。”
“資金缺口問題,小沈,你同小陳對接一下。”
“我們不能再讓老百姓受窮受苦啊,我們的先進科技,也要造福老百姓嘛。”
陳默在董老說這些話時,在筆記本上飛快記錄起來。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