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日,下午。
彭林從國防部回到位于燕郊的航天導彈制造分廠。
在將陸軍、空軍邁入八十年代的建設規劃方案完成后,彭林開始將精力投入到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方面。
在航天導彈制造分廠的衛星制造車間內,彭林身著深藍色工裝,巡視著衛星生產線。
車間內恒溫恒濕的環境下,數十名技術人員正圍繞著一顆即將組裝的北斗導航衛星核心艙段忙碌。
銀灰色的衛星骨架在無塵燈下泛著冷光,復合材料制成的蜂窩夾層結構既輕若鴻毛又堅若磐石。
這是彭林主導研發的新型輕量化構型,較傳統鋁合金減重30%,卻提升40%結構強度。
并且能夠大幅度提升衛星骨架在太空中的使用壽命。
北斗衛星系統的建設是一項極為考驗國力的工程,因為一般衛星的使用年限極為有限,甚至只有3-5年。
這也意味著為了保持衛星系統的正常工作和運轉,每隔幾年便需要重新進行衛星的補發。
而彭林卻通過一系列新型材料的研發和獨特設計,成功將龍國的衛星使用壽命提高到8-10年!
這將極大地減少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資金持續投入!
彭林在車間中行走一個區域后,駐足在姿態控制系統的裝配工位前,手指輕觸陀螺儀支架的鈦合金焊縫。
“熱變形控制在毫米級?”
彭林向總工藝師發問,得到肯定答復后微微頷首。
這套采用磁懸浮軸承的動量輪組件,轉速達9000轉/分時振動幅度仍小于5微米,其精度直接關系到衛星在軌姿態穩定性。
隔壁工位的工程師則正在為發射做準備,調試星載原子鐘。
這是北斗系統的“心臟“,每三百萬年誤差僅1秒的精度,讓衛星導航定位誤差縮至米級。
走到總裝區,彭林接過激光跟蹤儀檢測報告。
數據顯示衛星展開機構鉸鏈的軸向間隙僅有毫米,相當于頭發絲的三十分之一。
“展開鎖定要經受±150c的太空極端溫度考驗。”
彭林提醒團隊,同時檢查了記憶合金釋放裝置的真空熱試驗數據。
這種能在低溫蜷縮、高溫自動展開的智能材料,確保了太陽翼在太空惡劣環境下的可靠部署。
在最后的電磁兼容測試艙前,彭林凝視著顯示屏上跳動的頻譜曲線。
當看到l波段發射機與s波段接收機在頻點處的隔離度達到85db時,他緊繃的嘴角終于松弛。
這個數值意味著兩套系統如同在喧鬧集市中精準對話的智者,互不干擾卻又協同無間!
并且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上,彭林設計和研發了更加先進于漂亮國gps以及毛熊帝國格羅納斯系統的短報文功能!
這項功能不僅具備強大的抗干擾能力,并且短報文可自動攜帶位置信息,實現“定位+通信”一體化!
北斗一旦全面建設完成,短報文功能單次通信容量將提升至1000漢字,并支持文字、語音等多媒體傳輸,滿足戰術級情報傳遞需求!
士兵通過北斗終端發送短報文,可快速報告敵情、請求支援或接收戰術指令!
例如,在山地作戰中,分隊成員可通過短報文共享位置信息,實現精準火力協同!
北斗終端還支持分級權限管理,確保敏感指令僅由授權人員接收!
再比如,導彈部隊、裝甲車輛等裝備通過北斗短報文回傳狀態數據,指揮中心可實時調整作戰計劃!
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合成化部隊在擁有“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支持后,將進入到最強戰斗力狀態,將合成化的優勢發揮到最大!
一支重裝合成旅的戰斗能力將提升一倍都不止,真正成為第一陸軍!
整個巡視過程中,彭林三次叫停工序親自復核關鍵參數,五次召集骨干現場解決裝配干涉問題!
第一批次待發射的衛星將在三日內總裝完成,并由直-8重型運輸直升機空運至酒泉衛星發射場,進行發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