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遙遠的大明王朝,應天府,這座承載著大明皇宮的威嚴之地,向來都是天下矚目的焦點所在。
可就在吳王朱樉踏上返程路途之時,這座原本秩序井然的都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亂漩渦之中,仿佛平靜的湖面被猛然投入了巨石,激起千層浪。
那日早朝之上,朱元璋與太子朱標為了暫且穩住局面,施展出了混淆視聽的計策,原以為能暫且平息這場風波。
可沒成想,就在當日晌午都沒到,這計策便被那些精明的文臣們給識破了。
消息一經傳開,整個朝堂就如同炸開了鍋一般,那些不在當初那份犯案名單之列的文臣們,個個義憤填膺,怒發沖冠。
朝堂之上,一位耿直的大臣率先站了出來,滿臉漲得通紅,向身旁的同僚們慷慨陳詞道:
“陛下與太子此舉,乃是為了包庇吳王之罪,太過!!”
“如此大逆不道之罪,屠戮孔府,這是罔顧圣人教誨,踐踏我大明的斯文啊!怎能這般輕易就想蒙混過去,吾等身為臣子,絕不能坐視不管吶!”
周圍眾人聽了,皆是紛紛點頭,附和之聲此起彼伏。
于是,大臣們紛紛行動起來,有的不斷地向皇帝呈上諫的折子,辭懇切且犀利,句句直指吳王罪行之惡劣,懇請陛下嚴懲不貸;
有的性子更為剛烈,徑直就跪在了宮門前,那堅毅的神情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他們的決心,任誰來勸都不肯起身;
還有的呢,想著走迂回路線,趕忙去求見馬皇后以及太子朱標,試圖從他們那里打開突破口,好讓吳王能得到應有的懲處。
可一連幾日過去了,朱元璋不知是出于何種考量,竟然都未曾上朝。
這下,朝堂內外更是人心惶惶,那些文臣們的情緒愈發激動起來。
那位曾經在朝堂上怒懟藍玉的御史,本就是個暴脾氣,眼見這情形,心中的怒火“噌”地一下就冒了起來,一甩衣袖,大聲嚷道:
“哼!陛下如此行徑,莫不是真要袒護那吳王不成?吾等忠心耿耿,卻換來這般結果,這朝堂,我不待也罷!”
說罷,便毅然決然地辭官離去了。
有了這樣一個帶頭的,其他文臣們也紛紛響應,一時間,諸多文臣或是罷政,或是辭官,官府座椅之上頓時少了許多平日里熟悉的面孔,顯得冷清又蕭索。
還有些文臣,思來想去,覺得此事非得找個有分量的人出面不可。
韓國公李善長,這位曾經的文臣之首,如今哪怕賦閑在家,但在朝中那可是依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啊!
·~·
這不,幾位大臣結伴來到了李善長的府邸前,上前輕輕叩門。
門房出來問道:
“各位大人,不知前來所為何事?”
為首的大臣趕忙說道:
“勞煩通傳一聲,我等有要事,想求見韓國公。”
門房應了一聲,轉身進去通報。
不多時,門房出來,面帶歉意地說道:
“各位大人,實在對不住了,我家老爺近日身體抱恙,實在無法見客呀,還望各位大人海涵。”
大臣們一聽,哪肯罷休,著急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