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園子和另外兩家的地里,都派了不少人手采摘。
摘下來的棉花都被都送到了作坊里。
沈棠托柳氏打聽同住在巷子里的那些人家可有愿意來幫忙的。
沒想到的是幾乎整個巷子里的人家都愿意來幫忙,甚至有些人家甚至一家人都想來給沈棠做活兒。
這可是郡侯,好不容易有了能接近郡侯的機會,她們可不能錯過。
誰都不是傻子,沈棠愿意叫她們幫忙,都是瞧著都是鄰居的份上。
作坊的名字叫棠記棉坊,作坊的牌匾同自皂坊那塊一樣。
棠記棉坊建得很大,好幾個作坊組建在一起。
青山鎮的人早在沈棠開始建立作坊的時候就知道這是沈棠的產業。
隨著棉坊開工,眾人也知道這個作坊到底是做什么的。
一筐筐棉花被送進去作坊,一群群婦人也日日去了作坊。
————
周家。
周鎮雄聽得下人來報,皺了皺眉頭。
這沈棠還真的種了這么棉花。
周鎮雄看了看手邊的放著的兩朵新摘出來的棉花,更是覺得沈棠是自己墊錢。
這新棉花,不僅要將里面的棉花剝出來,且要曬干。
更加重要的是,這棉花里面還有許多籽,這光是剝棉,曬棉,去籽就要花費不少時間人力。
更何況后面還要紡成棉線等更為繁雜的程序。
周鎮雄承認這棉花是好東西,但是價格太低,只會賠錢。
不過,等沈棠做不下去的時候,周家倒是可以考慮一下棉花產業。
如今還是算了,這三兩銀子,他哪怕種了,價格也不會低,還不如等沈棠不做了以后他到時候再接手。
周鎮雄越想越覺得合理,便將此事拋到腦后。
同樣的,其他家主也收到了這棉花。
周鎮雄能想到的,他們自然也想到了,但是有兩家更為謹慎的人家,暗中籌集了一筐棉花,想要實驗這棉花到棉布。
但是發現工序不僅繁雜,而且耗費的時間比蠶絲更加多。
因此紛紛罷休,都在等著看沈棠的好戲。
棠記棉坊里面,沈棠還未將一些棉花機器搬出來,單獨放在了上了鎖的庫房里。
但是至于庫房里有沒有東西,那便只有沈棠知道了。
棉坊的地上已經鋪上了草席,棉花成堆地倒在草席上。
婦人們要做的就是將棉花剝出來,將棉朵里面的雜質撿出來。
剝完的棉花,被送到棉坊外進行晾曬。
等曬干以后,沈棠則派人將慈善堂的女孩兒們都帶了過來。
說起慈善堂,對她們而,最近還有不少好事。
自從沈棠上次來過慈善堂來以后,青山鎮上的富人也跟風似的紛紛來慈善堂送東西。
糧食,衣物,甚至還有個大院外要給慈善堂修屋子。
但是眾人都知道,這是沈棠帶來的效應。
等了好些時日,還聽說沈棠的作坊里面已經去了一些嬸子了,眾人都有些焦急。
沒想到今日就來人要領著她們去棉坊了。
給她們講解的是此前已經見過的初晴。
“你們要做的就是,將這曬干以后的棉花里面的籽取出來,如果有看到不干凈的東西,就挑出來。”
初晴示范了一遍,活兒很簡單,一教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