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書記載:
大梁王朝嘉和二十二年,發生了一場史無前例的、針對崔峴的文人暴亂。
自開封為中心,迅速蔓延至整個河南。
唯有一處地方例外——
那便是,南陽。
起初,關于小神童崔峴的消息陸續傳回來,南陽百姓是不相信的。
啥?
你是說,大梁第一神童,南陽的驕傲、陛下親賜麟子文星的——小神童崔峴,如今成為人人喊打的‘異端’?
無數學堂、書院的學子夫子,因反對崔峴而罷課游行?
大量書肆甚至因崔峴而關門歇業?!
“放特娘的臭狗屁!”
仲景巷里。
曾經因‘三斗小麥’而差點撕破臉絕交的張嬸子、李嬸子,正在合伙罵人。
張嬸子一叉腰,怒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書鋪子開不下去就說開不下去,這倒閉了還能賴到我們小神童身上來?”
旁邊。
李嬸子比她更生氣:“再亂嚼舌根,我撕爛你的嘴!小神童走到哪里都受歡迎,怎么可能會是……那什么異端!”
兩位婦人對面。
一個被罵到狗血淋頭的中年男子神情訕訕,委屈道:“我,我這不是聽人家說的嘛!外面如今都在傳,小神童要完蛋了。”
張嬸子、李嬸子還是不信。
直到次日,一個令仲景巷街坊鄰居們都驚慌的消息傳來——
小神童所在的河西村百姓,結伴去縣衙報案了!
說是,要給小神童討個公道!
娘嘞。
真出事了?
張嬸子、李嬸子等人驚慌結伴出門,打探消息。
不出意外,今日南陽縣城都亂套了!
到處都有人之鑿鑿的說:“小神童在開封,被欺負的很慘!”
豈有此理!
張嬸子、李嬸子袖子一擼,當即決定,去府衙!
不僅她倆。
縱觀南陽大街小巷,殺豬的、砍柴的、賣貨的,形形色色的婦孺老幼,許多人放下手中的活兒,擔憂出門詢問情況。
至于理由?
《憫農》二首,除掉了貪官趙志,還百姓一個公道。
全南陽成年男子,因他免三年徭役苦。
全南陽百姓,因他免五年糧稅。
這理由夠不夠充沛?
八歲就能富澤家鄉的好孩子,百姓們掛在嘴邊、惦在心里的好孩子,能眼睜睜看著他受外人欺負?
與此同時。
南陽城門大開,路人紛紛自覺讓出通道。
一個年邁的老者,帶領一群人浩浩蕩蕩進了城。
這位老者,是河西村里正。
老者身后,是三叔公。
再往后,是全河西村的男女老少們。
總之,聽說崔峴在外面遭了欺負,里正和三叔公一合計——
全村出擊!
“峴哥兒一家當年在村里的時候,咱們沒少編排他們。可后來呢,村里誰家沒沾過峴哥兒的光?”
“這些年,村里修了路,建了學堂,挖了河渠,免了賦稅……全都因為峴哥兒!”
“現在峴哥兒出事了,村里有一個算一個,都得出來說句話!”
于是,河西村人帶頭,諸多南陽百姓跟隨,大家一起去縣衙報案!
而這,僅僅只是個開始。
伏牛巷。
裴氏族學。
學堂里。
一群十歲上下的小少年們,齊刷刷看向課堂前方,眼含煞氣。
那里站著一位夫子。
他叫吳清瀾。
今日,吳夫子沒有穿儒衫,只穿了一身素衣。
他和一群少年們彼此相望,雙方都沒有第一時間開口。
最后,一個有些混不吝的學子沒忍住,咬牙‘蹭’一下站起來:“吳夫子!說話!究竟讓不讓我們去縣衙為崔師兄討個……”
吳清瀾拿出戒尺。
那少年沒說完的話,霎時全部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