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斗還在激烈進行之中,也沒有機會讓常薦新東想西想,特別是當“蒙大拿”號轉過了笨重的身軀,尾部的主炮也投入到了戰斗中之后,戰斗就更為激烈了。而且,常薦新的擔心也有點多余,此時“蒙大拿”號只剩下了九門主炮,而且其威力不見得比“新省會”的好。加上“蒙大拿”號之前的損傷。局勢對常薦新他們是非常有利地,只需要多堅持一陣,戰斗自然就會分出高下來。
當時,“蒙大拿”號尾部主炮只能共用d炮塔地副瞄準儀,通過戰艦內部電話,由d炮塔的炮長將炮擊參數報告給c炮塔的炮長。然后兩座主炮同時開火。這樣一來,炮擊速度自然降低了不少,而且c炮的炮擊參數不是最精確的,也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到炮擊地準確性。另外,戰艦的指揮官此時并不在司令艦橋與航海艦橋里,因此三座主炮炮塔沒有一起開火,a炮塔基本上是在單獨作戰。
六點四十四分,“蒙大拿”號尾部的六門主炮打出了第一輪齊射。這次的效果明顯好于之前首部主炮的炮擊,雖然也沒有命中目標,但是有一發炮彈落在了“廣州”號后面大概200處,算得上是一枚近失彈了。
見到敵艦尾部主炮投入戰斗,“南寧”號與“廣州”號上的炮手幾乎同時轉移了瞄準點,都準備先干掉敵艦屁股上的主炮,然后再慢慢收拾掉這艘結實的戰列艦。也正是如此,兩艘戰列艦上地炮手都忘記了。敵艦首部的a炮塔并沒有失去戰斗力!
六點四十六分,也就在“廣州”號與“南寧”號集中火力對付“蒙大拿”號屁股上的兩座主炮塔的時候,a炮塔打出的一輪齊射終于有了結果,一發重達一噸多的穿甲彈直接打中了“廣州”號乙炮塔的正面。炮彈的撞擊角度幾乎是垂直地,而且穿透了炮塔的正面裝甲,在炮塔內部爆炸。這是“蒙大拿”號還擊時打中的第一發炮彈,而且也是威力最大的一發炮彈!“廣州”號的乙炮塔差點就被炸到了半空中,如果不是采用了封閉式彈艙的話。下方的彈藥艙都將被引爆。而且,爆炸產生的沖擊波還導致后方艦橋里地官兵傷亡大半,幸運的是,艦長等幾名重要軍官沒有陣亡,而且在帶傷繼續指揮戰斗。
當時,打中了“廣州”號的不是一枚重型穿甲彈,而是一枚輕型高速穿甲彈。美國海軍是最早使用重型穿甲彈的,而且也最早認識到,重型穿甲彈在近距離交戰中的威力嚴重不足,反而不如輕型穿甲彈。因此。在“蒙大拿”級戰列艦上,每門主炮都配備了30發輕型穿甲彈。以應付近距離戰斗。雖然這將增加后勤保障的難度,還會因為兩種穿甲彈的彈道不一樣,所以瞄準計算方式也不一樣,如果炮手搞混淆了的話,必然會導致炮彈無法命中目標。但是,毫無疑問的,在近距離戰斗中,初速更高的輕型穿甲彈對付垂直側甲地效果要比重型穿甲彈好得多。
另外,這也暴露出了“新省會”級的一個問題,即該戰艦地裝甲不足以擋住自身主炮的打擊。“蒙大拿”級使用的主炮威力與“新省會”級的相差不大,也就能夠打穿“新省會”的裝甲,這無疑是設計上的一個重大缺陷。
“廣州”號沒有因此而退出戰斗,常薦新在收到了“廣州”號艦長發來的報告之后,也沒有讓其退出戰斗,到此,常薦新已經認識到,僅憑“南寧”號,是打不過對面的那艘敵艦的,必須要讓“廣州”號堅持下去。
這個堅持很快就收到了效果,六點四十七分,“廣州”號丙炮塔打出的一發穿甲彈干凈利落的還了對手點顏色。這發炮彈正好打中了“蒙大拿”號c炮塔與基座之間的位置>塔被直接炸毀。幾乎同時,“南寧”號的炮擊也收到了顯著效果,一枚穿甲彈打中了d炮>而是被彈了起來,沿著炮塔頂部飛過,結果把炮塔頂部后方的副瞄準儀給直接拋掉了。也就是說,d炮塔已經失去了瞄準降低了很多。
到此,“廣州”號重新鎖定了敵艦的a炮塔,而“南寧”號則在繼續猛擊敵艦尾部的d炮塔,了望員并沒有看清楚敵艦d炮塔上的瞄準儀是否已經被打掉,搞得炮手仍然將其列為了首要打擊目標。而“蒙大拿”號以三門主炮迎戰對手的十五門主炮,這種火力上的差距是無法通過防護能力彌補的,這場戰斗也基本上沒有什么懸念了。
_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