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覺得,李想就像一條泥鰍,想要抓住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干爹,要對付高句麗,我認為必須加強海軍力量,這些年來,登州水師雖然增添了幾艘海船,但速度還是不夠快。現在我們大唐各大船作坊的產量都提升了很多,也該為水師添置船只了。”
從長安城到高句麗,不僅路途遙遠,而且地勢險峻。
冬雪難行,夏雨難行。
所以,李想認為,水陸并進才是最好的選擇。
現在的大唐,恐怕還不太習慣從海上進攻。
“水師?如果我們從登州去的話,很容易就能抵達高句麗的腹地,不過,用水師去攻打高句麗,最多也就是在海岸線上,根本無法上岸。”
“干爹,我們不能上岸,但我們可以下船。雖然走陸地比較麻煩,但只要有足夠的船只,平壤與漢城之間的距離并不算太遠,登州水師還是可以嘗試一下的。”
“朕明白了,回頭再說。過兩天,朕會正式召見新羅使節,你將今日所知道的都告訴朕。”
水師擴編,非同小可。
光憑李想三兩語,李世民自然不會妄下定論。
“這個金柱賢,乃是新羅的圣骨,新羅王的妹妹,將來極有可能會成為新羅的女王。別看她年紀不大,但在人情世故上卻頗有一手,而且對大唐的情況也了解的很清楚。”
“這一次,應該是受到高句麗、百濟兩大勢力聯合施壓,高句麗東邊的大君淵蓋蘇文,頻頻在邊陲挑釁,意圖吞并新羅。新羅雖然也算得上是精銳之師,但比起高句麗來,卻是差得太遠了……”
這件事關系到大唐在朝鮮半島的未來發展,李想必須要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訴李世民。
燕王府的情報調查機構,在漢城和其他地方做了很多年的布局,并不是一無是處。
要說對半島局勢的了解,整個長安城,恐怕沒有人能比得上李想了。
“既然新羅與高句麗有血海深仇,那朕就成全他們。我倒要看看,高句麗該如何應對。”
一想到楊廣三次都沒能擊敗高句麗,李世民就忍不住興奮起來。
“干爹,我有個建議。”
“說!”
“結盟不是不可以,但盟約就是用來打破都,高句麗覆滅的那一天,大唐就要對新羅發動進攻。我提議,在制定攻打高句麗的計劃之時,也將新羅納入其中。”
李世民微微一愣。
怎么回事?
早上才收了金柱賢的禮,下午就提出要滅掉新羅?
實在是……
那以后誰還敢和大唐合作?
“想兒,我大唐乃是仁義王師!”
李世民看了李想一眼,神色復雜,雖然他也知道,這對于大唐來說,是最好的選擇,但他還是有些不情愿。
“仁義只適用于對大唐百姓。而且攻打新羅,也不是沒有道理。”
“在戰場上,誤會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你想打,你就有很多借口。就算找不到理由,也能找出理由來。我再說一遍,只要對大唐有利,那就一定要做,至于史書會如何記載?干爹,勝者為王啊!”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