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吏部的郎官這邊剛說罷,卻又有一人跳了出來!
“公平?哼!”一個穿著深緋官袍身形微胖的官員冷哼一聲,此人乃是太常寺少卿,出身太原王氏旁支,與王珪一樣,雖出身太原王氏,卻又不在五服之內,因此之前太原王氏被打壓,才會與王珪一樣未被牽連。
這小子倒也是個人才,之間他不疾不徐走到殿中,拱手一拜便開口道:“陛下,殿下,所謂的科舉取士,在考場之內,文章錦繡者,未必有牧民之才,而不通科舉入朝為官者,也未必不能造福一方!”
“況且僅憑幾篇死文章,就定人前程,選官治民?”
“何其荒謬!”
“常道治國如烹小鮮,講究的是火候分寸,人情練達!”
“又豈是紙上談兵的書生所能勝任?”
“依我看,此舉非但不能得賢才,反會引來無數投機鉆營只會做表面文章的浮華之徒!”
“長此以往,國將不國啊陛下!”他聲音激昂,仿佛已看到王朝因科舉而崩塌的景象,“臣懇請陛下駁回太子殿下奏請!”
“也請太子殿下為了國朝安穩,收回此禍國殃民之......”
“王少卿莫非是說,如今地方上那些靠祖蔭,靠舉薦上去的膏粱子弟,就都懂得火候分寸了?”兵部一位面相剛硬的郎中嗤笑一聲,毫不客氣地頂了回去,“就比如前段時間的定北城流民安置,黑石山礦場調度等重大國事,靠的是真本事!”
“靠的是李安期那樣出身不高,卻實心用事的人!”
“可不是靠什么虛無縹緲的人情練達!”
“你!”那王少卿被懟的啞口無,氣的抬手便指著兵部的人,卻不知該如何反駁。
好在這時,又有一個雖不是出身世家,卻依附世家的官員站出來頂上了他的位置,與那名兵部的侍郎當堂爭論了起來......
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本就因為官職空缺爭論不休的朝堂眾臣,也逐漸都按捺不住加入了這場關乎大唐和自家未來的爭論之中。
有支持太子殿下,廢除舉薦制,大興科舉的。
也有反對太子此舉,主張維持原狀的......
甚至還有些比較極端的,冒著得罪如今殺伐果斷的太子殿下的風險大喊著科舉無用,當完全廢除,主張應當直接斷了底層百姓向上階梯的......
當然,這部分大多只是被世家推出來,試探太子的棋子......
一時間,已隱隱分為三派的大臣們,吵得朝堂上沸沸嚷嚷,使這太極殿就跟那長安西市的牲口市場似的。
眼看這些冠冕堂皇的大唐群臣都快在這大殿之上打起來了.....
“夠了!”御座之上,李世民低沉而威嚴的聲音響起,瞬間壓下了所有爭論。
冕旒垂下的玉藻微微晃動,遮擋了他深邃莫測的眼神。
李世民目光緩緩掃過下方各懷心思的臣子,最后落在李承乾身上,辨不出喜怒:“太子所奏,立意甚好。”
“然周愛卿,王愛卿所,亦非全無道理。”
“取士之法,關乎國本,不可不慎。”
“如此爭論不休也不是個法子。”
“朕觀太子既有革新之志,那便拿出一個詳盡的章程來。”
“如何考?考什么?”
“又該如何確保所選非虛浮之輩?”
“此等關節,皆需明晰。”
“待太子拿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略,再議。”
_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