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大人所極是!”
“臣等附議,請陛下圣裁!”
其他清流官員見狀,也紛紛起身附和,統一口徑,將最終決定權完全交還給皇帝。
如此一來,皮球又被踢回了趙真腳下。
但經過趙愈這番“和稀泥”卻又暗含支持的處理,場內的對立氣氛反而緩和了不少,至少給了皇帝一個可以順勢下坡的契機。
而一直跪在場地中央、冷眼旁觀的吳承安,此刻心中已然一片清明。
通過這場因一桿槍而引發的朝堂激辯,他將如今大坤朝堂上三股主要勢力的立場和博弈手段,看得清清楚楚:
以太師李崇義為首的保守派,勢力根深蒂固,善于利用禮法祖制和國家風險作為武器,阻撓變革,維護自身利益。
以御史大夫何高軒為首的改革派,銳意進取,支持皇帝,但有時略顯激進,需要借勢而為。
以光祿大夫趙愈為首的清流派,看似中立超然,實則精明謹慎,在關鍵時刻往往能起到平衡和潤滑的作用,其態度雖不鮮明,但傾向性依然微妙地影響著局勢。
而最終,能打破平衡、做出決斷的,唯有高踞龍椅之上的——皇帝趙真。
現在,所有的目光再次聚焦于皇帝。壓力,也完全來到了皇帝這一邊。
吳承安握緊了手中的龍膽亮銀槍,冰涼的觸感讓他保持冷靜。
他知道,接下來皇帝的決定,不僅關乎他能否得到這桿神兵,更是一次重要的政治風向標。
皇帝是否能頂住保守派的壓力,堅持自己的意志?
在所有人的注視下,皇帝趙真緩緩開口。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皇帝趙真身上,等待著他的最終決斷。
經過光祿大夫趙愈那番“各打五十大板”又將最終決定權巧妙奉還的發后,場內那劍拔弩張的氣氛雖然稍有緩和,但緊張感卻絲毫未減。
皇帝趙真面沉如水,手指依舊無意識地輕輕敲擊著龍椅扶手,目光深邃,仿佛在權衡著利弊得失。
他掃過下方垂首恭立的太師李崇義,又看了看一臉期待的何高軒。
最后將目光落在那桿散發著冰冷光澤的龍膽亮銀槍,以及跪地持槍、神情堅毅的吳承安身上。
沉默了約莫十幾息的時間,這短暫的沉默對于在場眾人而卻仿佛無比漫長。
終于,趙真緩緩開口,聲音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帝王威嚴,一錘定音:
“太祖皇帝當年持此槍征戰四方,開創基業,憑的便是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必勝的信念!”
“若事事瞻前顧后,畏首畏尾,又何來我大坤今日之江山?”
他先是定下了基調,駁斥了保守派“風險論”的核心。
隨即,他的目光變得銳利起來,看向李崇義等人:“太師與諸位愛卿所慮,朕已知曉。”
“然,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事!幽州烽火連天,正值用人之際,豈可因區區潛在之風險,便寒了勇士之心,縛了猛將之手?”
他的語氣陡然加重,充滿了決斷力:“朕意已決!此龍膽亮銀槍,今日便賜予武狀元吳承安!”
“望其能持此神兵,效仿太祖武勇,在幽州戰場上奮勇殺敵,揚我國威,以戰功來證明朕今日之決定,未有錯謬!”
皇帝金口一開,便是最終裁決!
“陛下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