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嶺:“至于馮四郎,再看看。”
軍中不是沒有桀驁不馴的人,但以馮睿達的背景,放誰手里都是燙手山芋。也就在親表哥手下,能安分一點。
因為李君^要弄死他,不需要借口,也不擔心馮家報復。
接下來看的是吳越落款的兩衛戰報,因為和江南大營難以切割,所以附帶一份孫文宴的折子。
暗示他和孫文宴已經達成一致。
韓騰和右屯衛大將軍薛曲早已私下看過,畢竟切切實實打仗的是他們手下的中郎將。
涉及營中人事和權力變動,怎能不經過大將軍首肯?
比起韓騰的佛系,拱手相讓權力。薛曲更年輕一些,難以容忍權威被侵占,哪怕動手的人是吳越。
幸而吳越曉得規矩,先派人讓薛曲過目一回。俞懷光擬定的升遷獎賞,大致符合薛曲的胃口,才沒鬧出風波來。
能長在一衛共事,薛曲和俞懷光的關系差不到哪兒去。
但范成達杵在左武衛,短期內俞懷光不可能晉大將軍,頂多在各種從三品將軍上打轉。
現在薛曲要考慮的,是讓俞懷光繼續在右屯衛任職,還是踢到別衛去。
比俞懷光更可惜的是呂元正,若出征的時候是從三品將軍,而不是四品的中郎將,說不定摸一摸大將軍。
可惜差一步就是差一步。
吳越一碗水盡量端平,但論功勞,還是呂元正更重。
無他,手下人太得力。
右武衛承擔的攻堅任務最多,但戰損是最低的。
右屯衛比江南大營好一點,一方面是軍士素質,另一方面他們主要是騎兵,而騎兵的存活率,本就比步兵高。
別管段曉棠是誰的人,出征在外,呂元正就是右武衛的最高領導,每一分軍功都有他一份。
薛曲第一次看戰報的時候,首先反應是謊報。
后來想想,沒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