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薛仁貴將最后一根主要帆索牢牢固定,那面失控的角帆終于恢復了部分控制,雖然仍在風中鼓蕩,卻不再瘋狂亂舞,船的傾斜度也隨之減緩。
完成這一切,薛仁貴才長長舒了一口氣,小心地開始向下攀爬。
當他雙腳重新踏上濕滑而堅實的甲板時,周圍的兵卒們不約而同地發出了一陣低低的歡呼,看向他的目光里,原有的輕視和懷疑已然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敬佩和認可。
校尉劉君邛大步走上前,什么也沒說,只是用力拍了拍薛仁貴濕透的肩膀,那沉重的力道,已然說明了一切。
風雨漸漸平息,海面重新恢復了某種程度的平靜,雖然依舊波濤起伏,卻不再具有毀天滅地的威勢。
薛仁貴靠在船舷邊,望著遠方海天一色的蒼茫,感受著體內尚未完全平息的激蕩,以及周圍同袍們悄然改變的態度。
他知道,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真正的戰場,還在那片名為遼東的土地上等待著他。
但經過這一役,他更加確信,自己能夠在這里立足,能夠用手中的馬槊和弓矢,為自己,為妻子,也為賞識他的太子,殺出一個前程!
他下意識地摸了摸胸口貼身存放的那封太子薦信,信紙的邊緣已被汗水與海水微微浸濕。
但這封信所帶來的,或許不僅僅是機遇,更是一種無形的鞭策,推動著他必須做得比任何人都好。
……
而此刻,遠在長安的太極宮中,李世民剛剛批閱完又一摞關于東征籌備的奏章。
他站起身,走到殿外,負手望向東北方向。
那里,云層厚重,仿佛預兆著一場即將到來的、席卷天地的風暴。
他的目光似乎穿透了千山萬水,落在了那波濤洶涌的海面上,落在了那無數正在向遼東匯聚的戰船與士卒身上。
“但愿此戰,能畢其功于一役,永絕后患。”貞觀天子低聲自語,聲音里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但更多的,是如同磐石般堅定的意志。
“朕,等著你們的捷報!”
水師之所以先一步出征,原因在于早在李世民與李靖、房玄齡、長孫無忌等心腹重臣敲定東征大計時,便已確立了“水師先行,陸路繼進,最終合擊”的總體戰略。
讓平壤道行軍大總管侯君集統領舟師率先出發,乃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步妙棋。
其一,便是以最快速度馳援岌岌可危的新羅,穩住這個在朝鮮半島牽制高句麗的重要盟友,彰顯大唐庇護屬國的決心與實力;
其二,則是為了在遼東正面戰場開辟之前,率先在高句麗側腹地帶打開局面,建立前進基地,為后續可能的兩面夾擊、乃至御駕親征掃平障礙、創造條件。
因此,當陸路大軍尚在河北道集結、糧草輜重還在源源不斷調運之時,侯君集已持天子節鉞,督率數萬江淮勁旅,乘著大小戰艦,駛離了東萊港,義無反顧地撲向了波濤洶涌的渤海深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