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那些豬玀。他們有什么資格讓我們供養他們?”
查爾斯?坎寧極為厭惡地說道。
“可我們和他們之間有協議在。”
一名當地的高級官員說道,他收了這些王公貴族們不少的好處自然不可能裝作一副完全事不關己的樣子。
“協議?什么狗屁協議?你看他們還有資格和我們談判嗎?”
查爾斯?坎寧的話讓那位官員覺得很有道理,他也覺得那些失去了土地和武裝的王公貴族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
既然如此,大英帝國不養閑人,這些豬玀確實不配上桌吃飯。
“大人,您說的沒錯。這些豬玀確實沒有資格。”
“取消他們的頭銜和年金,讓他們吃完飯就滾蛋。”
“遵命,大人。”
很快一群王公貴族便失魂落魄地離開了總督府,有些人不由得失聲痛哭,有些人憤怒地罵街,還有一些人則是慶幸自己還活著。
英國的政策是全方位的,英國在印度的稅收制度改革目的是提高稅收,但卻不管印度人的死活。
由于稅收過重很多人即便一口不吃也無法足額繳納稅收致使大量農民破產,當然那些懷恨在心的王公貴族們也在期間推波助瀾致使新政策的影響比歷史上更為夸張。
這當然也是弗蘭茨的手筆,不過那些王公貴族和大地主們是有選擇權的,他們可以選擇什么都不做默默承受英國人的暴政。
但毫無疑問他們選擇了抗爭.
英國人更是直接瓦解了印度的手工業,印度的傳統手工業,尤其是紡織業遭受到了毀滅性打擊。
英國對印度施行了徹底的去工業化,一切都是為了自由貿易。
為了實現英國布匹獨霸印度,除了廉價傾銷以外英國東印度公司還直接組織人手四處搗毀印度人的織布機,甚至砍掉印度人的大拇指。
但正如英國人在評價勒德主義時所說的一樣,“不過是徒勞而已”。
(勒德主義源自早期工人群體通過搗毀紡織機械表達對機械化生產的抗議。)
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殘暴行為并沒有完全擊垮印度的紡織業,依然有人在茍延殘喘,依然有印度人愿意購買本國的商品。
于是乎英國人決定從源頭下手,那就是禁止印度紡織者購買棉花,同樣禁止農民私下出售棉花,違者買賣同罪。
由于印度的階級固化嚴重,各邦都有大量淪為赤貧的手工業者在四處流浪。
弗蘭茨覺得這些人就是最好的軍隊,這些人容易組織,紀律性也相對較強,而且對英國人有足夠的恨意。
最重要的是這些夠窮,他們已經沒什么可以再失去的了。
拉克希米?葩依一直抱怨章西的人口不足,人們也沒有足夠堅定的意志反抗英國佬。
弗蘭茨覺得那些淪為赤貧到處流浪的手工業者就是她最好的兵源。_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