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接上回,上回書正說到,皇上下了一道加急的圣旨到邊關,要順州軍的兩位元帥率領一幫邊軍大將前往京城參加那秋日宴。
可如今正是秋高馬肥之時節,王勝擔心此時將帥離邊,對順州邊防造成一定影響。到時若是北遼軍趁勢南下那等后果可謂是不堪設想。
但另一邊,秋日宴也是一件極為重要的國家大事,王勝根本沒法推脫不去。順州軍的兩位元帥和一部分將領是非去京城不可。一時間,王勝陷入了進退兩難之境地。
也正因為如此,邊關大帥王勝招集一眾邊軍大將商議對策,希望能夠拿出一個辦法來應對如今這兩難的局面。
一眾邊關大將聽完了事情的經過之后,眾人的心里頭也皆是一動。隨即,這些邊軍大將也是一陣的冥思苦想。
怎奈,眾將苦思了好一陣子,還是沒能找到一個解決這等兩難境地的辦法。大帥王勝的臉龐之上那憂愁之色是越來越濃,整個人別提有多頭疼了。眾將站在兩旁,臉龐上的神色也十分陰沉是束手無策。
就在這么個時候,忽然間就聽見大廳里頭有人喊了一聲:“大帥勿憂,諸位莫急,在下已有一個兩全之法在此。”
此人的聲音雖然不大,但卻好像一塊石子落入平靜的水中一般,激起無數浪花。眾人聽了不由得一陣驚喜,連忙閃目循聲觀瞧。
隨著這道聲音落下,就見有一人頭戴一束發白云冠,身穿一領云紋青袍,足蹬一雙快靴,手中拿著一柄羽扇,腰里束著一條水火絲絳,頗有幾分仙風道骨。
往臉上看,此人生得面如冠玉,二目有神,鼻直口闊,一團的正氣.那兩只眼睛當中有著睿智的光芒閃爍,一看就是個足智多謀之人。
眾人一看,說話的這位不是別人,正是順州邊軍的軍師謀主,人稱小謀圣的那位張清辭張軍師。
大帥王勝端坐在帥位之上,一看說話的是軍師張清辭,這心里頭頓時是一陣大喜。王勝心里頭清楚,這位張軍師一向足智多謀,他既然如此說想必是有辦法解決這兩難之境。
想到這里,這位邊軍大帥的臉龐之上也是露出了一抹輕松之色,兩只眼睛不由得一陣發亮,忙問道:“不知軍師有何妙計可解開此局,快快講來。”
大廳里,一眾邊軍大將也都齊刷刷地看向那位手里頭拿著羽扇的軍師,目光中滿是期待,顯然眾人都很希望從軍師這里得到解決之法。
張清辭聽了大帥王勝的這一番話,手搖羽扇,上前一步,沖著大帥王勝一拱手:“大帥,雖說如今的確是兩難之境,但并非毫無辦法。
那北遼軍雖說對我大齊虎視眈眈,但經過數次大敗,北遼軍已然明白了我邊軍將士之威,諒他們也不敢輕易南下。
因此在下以為,一月之后,大帥可帶人悄悄入京,同時制造假象讓番奴們以為我大齊邊防一切如常,以此來震懾番兵,讓他們不敢南下,這是一。”
大帥王勝端坐在帥位之上,聽著張清辭的這一番語,是連連點頭,兩只眼睛也是不住地發亮,顯然這位大帥對張清辭所很是贊同。王勝看著張清辭,用眼神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張清辭看著大帥的眼神,心中已然領會。他輕輕搖了搖手中的羽扇,清了清自己的嗓子,再度開口道:“二一,為了以防萬一,大帥可下令在邊防要沖之地的守將不可輕動,務必提高警惕小心防守,提防那北遼番奴趁勢南下。
三一個,還請大帥給那些主將進京的關口都派去得力副將,負責領兵守關,以此確保防線穩固。而且,還得請一位經驗豐富之人執掌帥印,代替大帥坐鎮邊關。
四一個,以上三條雖說能保邊關防務一時無恙,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還望大帥速去速歸,秋日宴結束之后,快些歸來,坐鎮邊關,提防那北遼番奴。
如此四點若是盡數完成,既可保邊關防線穩固,不懼那北遼番兵南下進攻,也可讓二位大帥遵圣命入京述職參宴,此乃在下兩全之法也。”
張清辭站在帥案的前面,手里頭輕輕搖著那一柄羽扇,一字一句把自己所想的整個計劃向大帥王勝和一眾邊軍大將給講述了一遍,這一番話下來是有理有據,顯得井井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