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幾日,吃觀音土和樹皮的老王被痛得上吊死了,手上還留著那兩顆沒脫皮的谷粒,妻子同一天緊隨其后,兒子跑出去邊哭邊唱。
“稻子黃,谷入倉,官爺來,空籮筐,沒爹娘......”」
《生民鏡》的消息像是長了翅膀,順著運河往南飄,有些成立五年不到的私塾中,一些落第書生正圍著一冊《生民鏡》,拍著桌子嘆道。
“這說的不就是我等?那年春闈,王侍郎家的公子,文章錯漏百出都能中個同進士,我等的策論卻連考官的面都沒見著!”旁的書生紛紛應和,看他們身上的裝扮,應當是紙筆成本降低之后,多了許多耕讀家庭。
而江南的茶館里,說書先生把《青云誤》改成了彈詞,弦子一挑,聽客里的窮書生大多紅了眼圈。
有人把《生民鏡》謄抄下來,貼在貢院墻上,引來成群舉子為官,指指點點間,竟然有了些同仇敵愾的意思。
不過半月《生民鏡》就傳遍了大江南北,原本三十文一冊的《生民鏡》,因著被匯通天下控制價格不允許私自漲價,只能從黃牛手里高價收。
很多有遠見的人甚至收了不少做收藏,這種知名度潛力的第一刊,日后定然會有很多人求之不得的。
就算是再印,也沒有現在買的感覺了。
不過反響最大的,當然還是被無數個故事反諷的朝廷了,此時上朝時候的氣氛是凝固的。
“陛下,微臣彈劾民間刊物《生民鏡》,其中映射朝廷,似乎有不臣之心!”.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