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進一步,中醫理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為修仙提供了理論支撐。
天人合一,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通過修煉,使人體的氣息,與天地自然的氣息相契合,達到身心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從而實現生命的飛躍與升華。
道家哲學強調“道法自然”,認為宇宙萬物,都要遵循自然法則運行。
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其生理、病理,同樣會受到自然規律的影響。
道家哲學倡導“無為而治”,在中醫養生中,體現為“預防為主”的思想。
中醫認為,人體健康的關鍵,在于維護陰陽平衡。
預防疾病的發生,要遠勝于治療。
通過合理的飲食、作息、情志調節,以及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達到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的目的。
如黃帝內經所說的“上醫治未病”,強調的就是,在疾病尚未形成之前,通過調養身心,來預防疾病的發生。
中醫與風水學的理論基礎,都植根于陰陽五行學說。
陰陽學說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可分為陰陽兩個方面,相互對立,相互依存。
五行學說,將宇宙萬物歸結為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物質的運動變化。
中醫強調人體內部氣場的平衡與和諧,認為疾病往往是因為,人體的氣場失衡所致。
而風水學關注人體外部環境的氣場,認為山水環境對人的健康和運氣,有著深遠的影響。
好的風水,能夠帶來好的氣場,進而影響人的心情和運勢。
這種氣場的影響,與中醫所講的“天人合一”理念相契合,即人體內部的氣場,與外部環境的氣場,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
自然界的變化,與人體的生理機能之間,存在著微妙的平衡與互動。
這種對應關系,不僅指導著疾病的預防與治療,也影響著日常養生。
比如,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春季養肝,應多吃綠色蔬菜,順應木氣生發;夏季養心,宜食苦味食物,以清心火。
秋季潤肺,辛味食物能助肺氣宣發;冬季補腎,咸味食品有助于固本培元。
而長夏時節,則重在健脾,甘甜食物能益脾胃之氣。
良好的風水布局,旨在促進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通過調整住宅的朝向、門窗的位置、室內外的水流與綠植等,來增強居住者的生命力與運勢。
比如,住宅坐北朝南,可以最大限度地接受陽光,符合冬季保暖、夏季避暑的自然需求。
門前如果有水緩緩流過,被視為財源廣進的吉兆,同時也為居住環境增添了生氣與活力。
室內綠植的擺放,既能凈化空氣,又能根據五行屬性,調和室內氣場。
比如,木屬性植物,適合放在東方震宮,或東南方巽宮,以增強家宅的木氣,有利于家人的健康與創造力。
………………
中醫理論,深受古代天文學的影響,尤其是北斗七星等星辰,被廣泛應用于中醫的多個領域。
北斗七星,具有重要地位。
古人將北斗星稱為“太乙”或“太一”,認為它是宇宙的中心,主宰萬物的生殺。
黃帝內經等中醫經典著作中,多次提及,北斗七星是與人體生命節律有關聯。
北斗七星不僅被用來辨方向、定季節,還被視為天地秩序的制定者。
其斗杓的指向變化,能夠預示世間陰氣與陽氣狀態的變化,從而影響萬物的興衰生死。
中醫的“五運六氣”理論,與星辰的運行軌跡密切相關。
其中,“五運”理論的基礎,是木星(歲星)、火星(熒惑)、土星(鎮星)、金星(太白)和水星(辰星),這五大行星的運行周期及其相互間的位置關系。
這五顆行星,不僅在夜空中以獨特的軌跡穿梭,更被視為天地間五行之氣(金、木、水、火、土)在天上的投影,對地球上的生物與環境,產生深遠影響。
而“六氣”學說,則是將黃道圈等分為六部分,實則是古人對自然界氣候變化規律的一種深刻理解和抽象概括。
古代將一年之中太陽視運動所經過的黃道,依據其季節變換和氣候特征,劃分為風、寒、暑、濕、燥、火六氣。
每一氣對應黃道上的一個區域,同時也與二十四節氣緊密相連,反映了自然界陰陽消長、五行生克的動態平衡。
古人通過觀察星辰的運行,預判氣候的變化,進而分析這些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例如,通過觀察辰星(水星)在房宿(天蝎座)的位置變化,可以預判當年寒濕氣候對腎經的影響。
此外,中醫的節氣灸法,也與星辰有關。
譬如冬至日正午,用艾灸關元穴的傳統,就暗合了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人體陽氣始生的天文特征。
這種灸法,與現代科學研究發現的人體陽氣變化規律相呼應,體現了中醫理論的智慧與現代科學的契合。
在中醫的治療實踐中,星辰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
例如,“北斗配穴”之說,就是仿照北斗七星中,天璇、天樞星之連線,指向北極星之天象而取穴。
要修仙,可以學中醫,學命理,學風水,學奇門遁甲,學紫微斗數等。
那些老祖宗流傳下來的智慧,此時正在李奕的腦海中急速運轉,逐漸形成一幅無邊無際的浩瀚星圖,與那傳說中的仙界,遙相呼應,熠熠生輝!
三個月后,李奕長吁一口氣,微微一笑,緩緩睜開眼睛。
此時,他終于成功晉級,進入下一個大境界!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