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譚海考上高中那年,寫了一封信回來,那信里有三年里所有的生活費,還有一句:爹,娘,你們受累了。
自那以后,譚海自己勤工儉學,每個月反而能寄些多余的錢回家,全村人都羨慕譚山生了個這么出息的兒子。
時過境遷,當譚海在另一座城市的名牌大學畢業,直接被一家跨國企業錄取時,他回到了家鄉,這時距他離開已經整整十一年了,如大樹般健壯的父親已經顯出了老態,母親臉上也多了些皺紋。
一切看來都很美好,但時間終究會改變一些東西,懂事的譚海變了,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中他漸漸變成了另一個人。
最初他每個星期都會給家里寫信,慢慢變成了每個月,最后就是一整年都毫無音訊。
而信里的內容也從幾千字的噓寒問暖,變成了簡單的幾句問候,直到有一天信封里有的只是那一張張冰冷的鈔票。
錢越來越厚,情越來越薄。
譚山卻沒有忘記這個兒子,他每個星期都會給譚海寫信,雖然他只參加過掃盲班。
年近六旬的他,為了給兒子寫信可以徹夜翻著那本已經破破爛爛的新華字典,而即使翻爛了字典,他的字里行間也只能表達出最簡單的問候和關懷。
譚山從不知道,早在十多年前,譚海就吩咐他的秘書替他看這些信,如果沒有什么特別情況,只需要按慣例寄錢過去就是。
中國的文字博大精深,能表達出的意境遠比二十六個字母豐富百倍,但即使是這世上最出色的作家,用最華麗的語,也無法傳達譚山要傳達的東西,那就是最質樸最簡單的父愛。
幾年后,譚海失蹤的消息傳到了家里,諷刺的是,他們可能是最晚得知這消息的人。
譚山第一次動用了兒子寄回來的錢,他出去尋找自己的兒子,即使這是大海撈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