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懷著十分興奮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這是1979年《人人日報》元旦社論的第一句話。
一個“跨”字,雄赳赳,氣昂昂,賦予邁上新征程的夏國人一個勇毅剛健的姿勢。
19796年來到了!!!
相對于這劉之野他們這一代夏國人來說,這一年就是一個分水嶺!
自打去年一入冬,劉家莊包括周邊的農村里花會又開始復活了。
村里的老人們拿出藏了很久的樂器,還做了一副新的旱船,是為了演白蛇傳里《借傘》那一段兒準備的,天天在健身場、打谷場上演習。
劉家莊的劇團不再唱樣板兒戲而是唱起傳統的戲曲了。
那些老角兒們紛紛出馬,大隊里還出錢新購置了幾身行頭,好幾個老戲骨走路扭著身段兒、說話都帶“假嗓兒”了……
一邊是旱船會在健身場上,鑼鼓敲得咚咚響,一邊是劇團里吊嗓子的人“咿咿呀呀”……
鬧得離著不遠處各級學教室里都有點兒沸騰了!
這一年的年味兒早就噴薄欲出了!
靠年根的這幾天,劉家莊里是熱鬧非凡,多年不出門的老太太都被攙著出來看旱船會“踩街”的熱鬧兒了。
還有個老太太對著三大爺劉元海扮成的“白娘子”說:“這個白蛇臉可以有點兒長啊!”
逗得看熱鬧的人們一陣大笑,但是笑聲很快被后邊的音樂會抑揚頓挫的樂聲給淹沒了!
到了晚上,則是劇團里唱戲《拾玉鐲》《蝴蝶杯》,連一些老奶奶都蹣跚著小腳要去看戲,小孩子則是拎了凳子在老人們后邊當跟班兒的……
這樣的情景能從年末到來年的十五,各村的花會輪流轉村兒,都是在學校里或是在打谷場上。
三眼兒銃一響,送走一撥又一撥;再聽到三眼兒銃一響:迎來一撥又一撥……
那些村里的大隊干部們和花會里的管事的,都忙得跟陀螺一樣,走路都帶架勢了!
與外邊的熱鬧比起來,家里就溫馨多了!
墻壁上也是煥然一新,墻上年畫的主角不再是濃眉大眼兒的郭建光、李玉和、楊子榮、李鐵梅……以及抓革命、促生產的宣傳畫……
取而代之的則是才子佳人古裝照、電影明星、風光照,走進誰家屋里都是墻上五彩繽紛、花花綠綠,讓人目不暇接!
今年小孩子們格外地愛串門兒,不講話,只為了看人家的年畫兒,跟自家有啥不一樣!
再有就是這一年,劉家莊的家家戶戶開始普及電視機了。
這是劉家莊家電集團生產的新產品――19英寸彩色電視機,一經上市便引起了搶購。
其實劉家莊的家電集團早就有了彩色電視機技術。
1970該廠研制成功夏國第一臺晶體管19英寸彩色電視機。
71年,研制成功二套彩色攝像機。74年,研制成功夏國第一輛彩色電視轉播車。
又于今年,研制成功一套彩色電視中心設備。
從此,劉家莊的家電集團成為聞名全國的廣播電視產品的生產企業。
在短短幾年時間里,該廠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先后試制開發了100余種產品。
其中有各型號的擴音機、收音機、三用落地機、電視機、調頻機,以及各種揚聲器、電容器等無線電零件。
劉家莊電器一廠,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電子工業的專業化工廠,以生產電視機為主,生產儀器為輔。
過去的一年,該廠一共生產各種型號的電視五萬臺。
大部分出口,少部分國內銷售。
而且比起國際主流的電視機相差不大,價格更便宜,所以在東歐地區是供不應求。
年底了,劉家莊的電器一廠電視機生產線上,工人們依舊在聚精會神地進行著流水作業。
在生產線的盡頭,整齊堆放著一臺臺包裝好了的彩色電視機。
他們用二十多天的時間,就自行設計、制造和安裝了一條日產二百多臺的生產流水線。
投產以來,流水線運載正常,安排合理,日產量達到了三百多臺,超過設計能力。
這些彩色電視機,一部分正是從倭國jvc公司進口的散件生產的十四―十九寸彩色電視機。
所以電視機的質量,完全達到了倭國國內生產的技術水平和技術要求。
就算是年底,倭國的技術人員也要和夏國工人一樣加班加點,正在進行彩色電視機的調試工作。
別看劉家莊電器集團一廠年產彩電達到了五萬臺。
但是目前夏國國內除了劉家莊人外,大部分人是根本買不起的。
就拿這電視機來說,七十年代還是個十分了得的“稀珍品”。
另外,這年頭的電視也沒什么節目,除了新聞就是播放點革命題材的電影故事片,最多熒現的是電影“難忘戰斗”、“地道戰”、“地雷戰”、“南征北戰”、“鐵道游擊隊”、“小兵張嘎”、“英雄兒女”……等故事片。
這時“電視劇”壓根就沒有這個名稱這個說法和這個概念。
去年開始,夏國大地發生了質的變化,電視節目中不斷出現著有關“實事求是”的討論。
傻柱的第一部黑白電視機就是倭國的“松下”牌子的。
紅外殼全頻道,這是傻柱第一次聽到“全頻道”這于詞,電視機一共480元。
擰開電視機只有兩個頻道,而且時常雪花滿屏雜聲起伏,所有“全頻道”對于來他們家來說沒有用。
這年頭,誰家能有臺電視那是件很榮耀的事。
大方傻柱把電視往院子里一擺,大人、小孩,抱著小板凳朝人家院子里擁。
閉路電視有線電視這會兒還沒有,這樣就導致了收看效果極差。
一根小小的電視機天線,常常弄得全院人“前赴后繼”。
有的大人為了讓孩子完完整整好好看完節目,甚至用手一直扶摸著天線,保證電視機的收看效果。
后來也不知道是誰發明用“易拉罐”拼起來做天線。
于是乎,各個樓頂和平房屋頂之上,到處矗著各種長短不一五花八門的金屬導體電視天線,也不怕遭雷擊。
每次按裝天線,要一人在屋頂,一人在屋內調節,一人在外報信傳話,樓上慢慢轉動天線,直至電視效果最佳。
可是波傳時常不一樣,再遇到個大風吹變了天線夾角,人們又要上屋重調。
一部電視機一個節目常常鬧的全家人,一時快樂一時埋怨一時憤怒。
反正如何折騰,都不會砸了電視機,只能忍住氣鼓足勁吸取渴望的“文化”、“時尚”和信息食糧。
隨著電視頻道節目越來越多,這電視節目預告也就成了一大熱門。
每周四郵局買份廣播電視報是每個家庭的必備,廣播電視節目報也成為一個熱手貨,買不到的人家還要去借上一份,抄上貼在家墻上。
同時也因為節目的味口不一樣,而爭吵打架的事也就非常多,只能怪怪這經濟條件不夠啊。
于是有許多學習或愛好無線電的人們,開始購元器件自己裝配電子管電視機…………
這還算是條件好的,不管怎么著能有臺電視看。
大部分夏國老百姓別說看電視節目了,連電視機啥樣都沒見過。
誰家能有臺收音機聽廣播,就算是“高級享受”了。
但是到了七九年,京城其他地區的老百姓雖然比不了劉家莊,但卻也普及了收音機。
幾乎家家都有了戲匣子,后院兒劉海中家的那個體積最大、音量純正,上面還蒙了一塊新頭紗隔塵灰。
戲匣子里有放戲劇的、有說相聲的、有唱歌的……
幾乎家家的收音機都調到了音量最大,走在街上都能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