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敵情通報李品仙司令官。告訴他。要做好迎戰三個日軍師團地準備。必要時可以放棄蚌埠。但不準將日軍放過淮河。”李宗仁神色嚴厲。
情況開始迅速明了。戰爭機器開始運轉起來。中隊地迅速調動。特別是十一集團軍大張旗鼓地向右翼移動讓日軍認為中隊更看重右翼防線。
北線的情況也陸續傳來,三個日軍師團和兩個旅團在滄州德縣集結,十四師團在磁縣一線集結,這里集結的日軍肯定是對一戰區地牽制性部隊,用不著五戰區擔心,真正讓李宗仁和莊繼華操心的是滄州集結地三個師團兩個旅團。
戰爭的空氣越來越濃,連市民都已經感到那股沉重地氣氛,徐州的空氣中開始有了火藥味,這個火藥味在驅逐市民離開地同時,又吸引了不少喜愛戰爭的人到來。,
大批中外記者趕到徐州,梅悠蘭也再次來到徐州,這次她是與一伙高鼻子藍眼睛的外國人一同到來。
梅悠蘭是在武漢遇上的史迪威率領的觀察小組,當時她正準備與歐美記者一同到徐州,而史迪威的觀察小組也要到徐州,華盛頓觀察家報的韋伯與史迪威相熟,雙方便結伴而行。
梅悠蘭則抓緊時間采訪史迪威:“史迪威先生,您對此次津浦線作戰的前景如何看待?”
“這個問題,您應該去問李宗仁將軍。”史迪威的回答很圓滑。
“那么如果你指揮這場戰爭,您認為結果如何?”梅悠蘭沒有放棄,而是換了個方式問道。
“no,no,”史迪威微笑著一揮手:“作為軍人,在戰斗結束前是不能評價另一位軍人的指揮,軍人也不能靠想象打仗。”
梅悠蘭心中暗罵老狐貍,滴水不漏,她作了個可愛的笑容:“將軍,我聽說您去了重慶,您在重慶有哪些發現呢?”
說起重慶,史迪威有些興奮:“我認為,重慶是中國最有組織的城市,與其他地方的古老相比,重慶完全是一座新興的城市,是中國除上海之外最有接近現代的城市,他的組織很有創造性。另外他的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