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bygrh"></delect>
  • <button id="bygrh"></button>
    <em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em>

  •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nav id="bygrh"></nav></label></div>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div>

          1.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墨子公開課 > 墨子與老子

            墨子與老子

            墨子與老子

            墨子與老子都出身于沒落貴族,老子曾為周朝史官,對他去職的原因,盡管《史記》上說的是“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但至少可證明他在當時也是不得志的。在這樣一個背景下,他們不僅有很多共同關注的問題,而且一些看法也很接近。但另一方面,由于他們在文化傳承與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明顯差異,所以兩人的思想往往是同中有異、異中又有同,把兩人放在一起考察,是很有意思與意味的。

            首先,需要理清的是他們與儒家的關系。老子、墨子與儒家的矛盾是顯而易見的,但如果仔細考較,則會發現沖突的程度不同。墨子由于“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的原因,屬于儒家陣營中的反戈一擊者,因而更曉得儒家的弱點,所以專揀儒家的要害處攻擊,如《淮南子》所謂“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而在老子與孔老夫子之間,矛盾則沒有這樣激烈,盡管“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但它們本質上還是正如司馬遷說的這叫“道不同不相為謀”。也可以說屬于“文人相輕”的一類,老莊一派最看重的是誰的道術更高明,因而《史記》關于孔子問禮于老子的記載,是他們最熱心講述與回憶的歷史細節。莊子在文章中更是幾次對此極盡渲染之能事,這與墨子對孔大圣人激進態度有很大的區別。與孟子把墨子與楊朱說成是“無父無君”的“禽獸之道”態度不同,在中國歷史上,儒道之間一直是一種良性的對立互補關系。當然,孟子的批評是太自私了,有些意氣用事,但他們各自占有了真理的一部分,所以在儒墨兩家也是存在對話途徑的。如荀子雖然把墨家思想貶稱為“役夫之道”,但也坦承“墨術成行,則天下尚儉”(《荀子·富國》)。而司馬談在《論六家要旨》中更是強調講“強本節用”的墨家“不可廢也”。孔子之后的儒家,也往往是從墨、老兩家吸取了一些智能之后,才完成了自身的理論補充的。如在儒家士大夫的“重農”措施中,就可以看到墨家的身影。而法家的韓非子也是因為吸收了老子的政治智能,才把孔子的仁心轉換為政治家的鐵石心腸的。這是歷史過程的復雜與變量所在。

            其次是他們的政治態度。對儒家極力贊美的周王朝,墨、老都是有不同看法的。但由于墨子的傳統是代表著原始奴隸社會公有制的“夏政”,而老子的思想則更多地帶有更加原始的母系制烙印,所以在什么是一個理想的政治與社會上,兩人有時相似,有時則相反,這當然需要仔細分辨才能弄清楚。在對統治者這方面,兩人表面上的差別是“有為”與“無為”。在老子有“貴柔”政治哲學,他反復宣揚的道理是“以柔制強”。而墨子則完全不同,他說:“君子不強聽治,即刑政亂;賤人不強從事,即財用不足。”(《墨子·非樂上》)但由于老子要求“柔”的主體是統治者,而墨子要求“強”的是整個社會群體,要求的主體不同,所以這兩條道路并不存在根本上的對立。甚至可以說,如果兩者結合起來,一方面,統治者對一己之私欲“塞其兌,閉其門”,把個體欲望降到最低的限度;另一方面,又能像“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的大禹那樣“形勞天下”,全心全意地為人民大眾謀福利,那離一個真正理想的社會就相去不遠了。在對什么是理想的社會方面,老子的“小國寡民”與墨子的“夏政”也很相似,兩人都有開歷史倒車的因素。但由于墨子強調只有群策群力才能生存下去,而老子的意思卻是“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一個是肯定了社會關系的必要性,盡管它的層次極低,而另一位完全否定了它,這正是墨家一些思想常可以在現實中發生作用,而老子思想只能退縮到抽象理論中的原因。

            再次,對人生本身,他們都有物質關懷重于人文關懷的意思,如老子-->>有“絕圣棄智”“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以及“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等說法。而墨子本人更是極端的實用主義者,所謂的“先質而后文”,所謂的“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都是如此。但在對人文關懷的否定程度與方式上,兩者的關系又是相當復雜的。墨家要反對的是儒家的繁文縟節,而反對的原因則是它不僅要消耗大量的生活資源,而且還直接影響了整個社會的物質生產。如墨子“非樂”的原因是“使丈夫為之,廢丈夫耕稼樹藝之時;使婦人為之,廢婦人紡績織纴之事。今王公大人,唯毋為樂,虧奪民衣食之財,以拊樂如此多也”。而老子則把文明時代的新文化統統看作是災難的根源,他最著名的說法如:“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這些說法太極端了,以至于著名英國哲學家羅素說:老子的“回歸自然”與盧梭是完全不同的,因為在盧梭看來,回歸自然就是從巴黎那種不健康的城市生活回到鄉村,而不是老子的蠻荒時代。進一步說,根據老子的標準,像大禹那樣的圣人已經是“非人類”了。而根據墨子的標準,老子講的這套“玄之又玄”的東西,由于沒有實用價值,所以也是應該拋棄的。

            最后,在人性這一基本問題上,中華三圣(老子、孔子、墨子)又有著驚人的相似。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已非常清楚地提出了人性“自然”的主張。孔圣人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無疑是對老子人性觀的傳承。墨子一書開篇《所染》,以染絲為喻,“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一語道破人性的自然狀態,并指出改造環境的重要性。

            人性“自然”觀的本質,是人性解放的思想,是對不被異化的人、自然狀態的人的一種追求。在老子所處的時代,“大道廢,有仁義”,執政者以一己之私驅策天下,以荒唐之仁義道德愚弄民眾,而普通民眾竟然深陷其中,被統治者的“圣智仁義”催眠。所以老子講大道,要“道法自然”,反對強權對人性的異化,要人們“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以回歸大道,回歸人性。在老子那里,“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就是要拋棄禮樂等級觀念、大國家主義以及對圣智仁義巧利的盲目追隨。老子甚至認為人權高于國權,主張“小國寡民”自然狀態。

            孔子何以講仁義道德?孔子所的仁義智能,在春秋末期有現實的意義。針對當時統治者的昏暗、人之主體性價值與尊嚴慘遭踐踏的社會狀況,孔子希望高揚人的尊嚴與價值。他提出仁者“愛人”的人道主義原則,直批評統治者“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論語·先進》)仁者何在呢?孔子主張通過大眾教育,培養理想人格,以挽救人的價值與尊嚴。

            墨子則進一步肯定人的尊嚴和人的價值,認為仁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說:“仁,愛己者,非為用己也,非若愛馬。”(《墨子·經說上》)他提倡更為廣泛的人道原則,以此解放平民。他批評孔子的仁義存在親疏厚薄之別,從而提出“兼相愛,交相利”(《墨子·兼愛中》),充滿社會平等思想與對社會等級的批判思想。反對等級制度禮樂文明,主張“節用”“節葬”“非樂”。他反對宗教天命對人的異化,具有強烈的平民革命思想,指出,儒家所的“天命”是“天下之大害也”(《墨子·非命上》),“命者,暴王所作,窮人所術(述),非仁者所之也”(《墨子·非命下》)。

            .b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delect id="bygrh"></delect>
          2. <button id="bygrh"></button>
            <em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em>

          3.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nav id="bygrh"></nav></label></div>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div>

                  1.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