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人者,人方愛之
原文愛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惡人賊人以得禍者亦有矣。(《墨子·法儀》)
大意愛人利人而得福的是有的,厭惡人殘害人而得禍的人也是有的。
墨子在《兼愛》篇主要強調了人要相親相愛,否則就會受到懲罰。生活中,有些人自私自利,不知愛人,或者帶有功利性地去愛人。結果往往使自己陷入絕境,又或者失去最珍愛的人。
凡是不能去真正愛人的人,別人一定也不會愛他。
20世紀30年代,在德國的一個小鎮,有一個猶太傳教士,每天早晨總是按時到一條幽靜的小路上散步。不論見到誰,他總會熱情地打一聲招呼:早安!
小鎮上一個叫米勒的年輕人,對傳教士每天早晨的問候,反應很冷淡,甚至連頭都不點一下。然而,面對米勒的冷漠,傳教士未曾改變他的熱情,每天早晨依然給這個年輕人道早安。幾年以后,德國納粹黨上臺執政。傳教士和鎮上的猶太人,都被送往集中營。下了火車,列隊前行的時候,有一個手拿指揮棒的軍官,在隊列前揮舞著指揮棒,叫道:“左,右。”指向左邊的將被處死,指向右邊的則有生還的希望。輪到傳教士了,當他無望地抬起頭來,眼睛一下子與軍官的眼睛相遇了。傳教士不由自主地脫口而出:“早安,米勒先生。”
米勒雖然板著一副冷酷的面孔,但仍禁不住說了一聲:“早安”。聲音低得只有他們兩人才能聽到。然后,米勒果斷地將指揮棒往右邊一指。
傳教士獲得了生的希望……
人是很容易被感動的,而感動一個人靠的未必都是慷慨的施舍、巨大的投入。往往一句熱情的問候,一個溫馨的微笑,就足以喚醒一顆冷漠的心。但這需要你付出內心的真情實感。
如果說上面這個事例說明了“愛人利人而得福”,那么下面這個例子則說明“厭惡人殘害人而得禍”,兩者結局懸殊之大,令人扼腕深思。
這是越戰結束后一個士兵的故事——
士兵打完仗回到國內,從舊金山給父母打了一個電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