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人”并不是為了回報
原文愛人者必見愛也,而惡人者必見惡也。(《墨子·兼愛下》)
大意愛人的人必定被人愛,而憎惡人的人必定被人憎惡。
我們天天埋怨別人不知回報,不知我們有沒有反思過自己的行為,是我們太了解人性,還是我們忽略了人性?幫助別人的目的不是為獲得回報。如果我們得到別人的感激,的確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如果沒有,也不要為此傷感、抱怨不休,為他們留下一顆助人的種子就好。
假如你救了一個人的生命,你會期望他感激嗎?也許會。可是喬治在他當法官前曾是位有名的刑事律師,曾使78個罪犯免除了牢獄之災。你猜猜看,其中有多少人曾當面致謝,或至少寄張賀卡來?一個也沒有。
當一位銀行職員挪用銀行基金去炒股票而造成虧損、面臨指控時,查爾斯幫他補足金額以免他吃上官司,這位銀行職員是否感謝他呢?是感謝他,但只是那一陣子,后來這個人還跟曾經救他脫離牢獄之災的人作對呢!
假如你送親戚100萬美元,他就應該會感謝你吧?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就資助過他的親戚,不過安德魯·卡內基一定想不到這位親戚正在詛咒他呢!為什么?因為,卡內基留下了3億多美元的慈善基金,但他只繼承了100萬美元。
現實就是如此。
艾瑪是一位住在紐約的婦女,她整天埋怨自己寂寞。沒有一個親戚愿意接近她。如果你去看望她,她一定會絮絮叨叨告訴你,她侄兒們小的時候,她是如何照看他們的。他們得了麻疹、腮腺炎、百日咳,都是她照看的,他們跟她生活了很久。她還資助一位侄子讀完商業學校,一直到結婚前,他都住在她家。
這些侄子會常回來看望她嗎?噢!有的!有時候!完全是例行公事式的。他們都害怕回來看她,真正使他們受不了的是要坐幾小時聽那些絮絮叨叨、無休無止的抱怨與自憐。當她終于發現無論如何也沒法叫她的侄子們回來陪她時,她就拿出她的絕招——心臟病發作。這心臟病當然不是裝出來的,醫生也說她的心臟相當神經質,經常心悸。可是醫生們也無能為力,因為她的情緒往往是她病發的起因。
這位老婦人需要的是關愛,但她表現的卻是需要感恩,可惜她可能永遠也得不到她所設想的感激或關愛了,因為她認為這是她應得的,她要求別人給她這些東西。
世界上有很多像她一樣的人,認為別人都忘恩負義,他們渴望被愛,但是在這世上真正能得到愛的唯一方式,不是去索求,而是要不求回報地付出。
這是不是聽起來太理想化、太不符合實際了?其實不是這樣!這是追求幸福最好的一種方法。亞里士多德說:“一個理想、完美的人會從施予中得到快樂。”
真正的快樂是你付出多少,別人得到了多少幫助,而不是你該得多少回報,否則你會陷入為索取回報而與別人斤斤計較的爭論當中,又何談快樂呢?
為人父母者一向抱怨子女不知感恩。甚至莎劇主人翁李爾王也不禁叫道:“不知感恩的子女比毒蛇的利齒更吞噬人心。”可是如果我們不教育他們,為人子女者怎么會知道感恩呢?忘恩像隨意生長的稗草,感恩有如花草,需要細心栽培及愛心的滋潤,才能開出美麗的花。
要是子女們不知感恩,應該怪誰?也許該怪的就是為人父母的我們。如果我們從來不教導他們向別人表示感謝,怎么能希望他們來感謝我們?
讓我們記住,孩子是我們造就的。
要想有知恩善報的子女,只有自己先成為感恩的人。讓我們把這句話永遠銘記于心。我們的行非常重要。在孩子面前,千萬不要詆毀別人的善意。也千萬別說:“看看表妹送的圣誕禮物,都是她自己做的,連一分錢也舍不得花!”我們可能是隨便說說而已,-->>但是孩子們卻聽進心里去了。因此,我們最好這么說:“表妹準備這份圣誕禮物,一定花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她的心真好!我們得寫信感謝她。”這樣,我們的子女在無意中也學會養成贊賞感激的好習慣。
教師節那天,一大群孩子爭著給他送來了鮮花、卡片、千紙鶴……一張張小臉蛋洋溢著快樂,好像過節的不是老師倒是他們。
一張用硬紙做成的禮物很特別,硬紙板上畫著一雙鞋。看得出紙是自己剪的——周邊很粗糙,圖是自己畫的——圖形很不規則,顏色是自己涂的——花花綠綠的,老師能穿這么花的鞋嗎?
上面歪歪扭扭地寫著:“老師,這雙皮鞋送給你穿。”看著署名像是一個女孩——這個班級他剛接手,一切都還不是很熟,從開學到教師節,也就是十天。
他把“鞋”認真地收起來,“禮輕情義重”啊!
節日很快就過去了,一天他在批改作文的時候,看到了這個女學生送給他這雙“鞋”的理由。
“別人都穿著皮鞋,老師穿的卻是布鞋,老師肯定很窮,我做了一雙很漂亮的鞋子給他,不過那鞋不能穿,是畫在紙上的,我希望將來老師能穿上真正的皮鞋。我沒有錢,我有錢一定會買一雙真皮鞋給老師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