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還是“不戰”
——墨子做人的啟示
墨子認為:凡事只講爭先,不禮讓是不可能的。比如在狹窄擁擠的城門前和人與人行走的街道上。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素來有謙遜禮讓的傳統,可現如今,個個都腳步匆匆,好像有忙不完的事,為了搶先一步,為了搶個位置,爭得頭破血流。古人云:進一步山窮水盡,退一步海闊天空。
“非攻”的智慧
原文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墨子·非攻上》)
大意現在有人做很大的不義之事,去攻伐別人的國家。
墨子對戰爭的態度是非常鮮明的,他不贊成侵略戰爭,戰爭所造成的危害墨子是深有體會的,在書中,墨子也多次闡述了戰爭的性質,認為戰爭“只會讓士兵去送死,加重全國人上下的禍患”。
“非攻”是墨家學說的重要范疇,是墨子軍事思想的集中體現,同時也包含著豐富的政治、哲學、科學、文化、倫理思想。發掘“非攻”思想的豐富內涵,把握其精義,對繼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非攻——和平主義、人道主義的理論基礎
墨子生活于戰國初期。在這期間,物質生產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土地由國家占有的分封制,進入到了封建領主掠奪兼并的私有制,軍事斗爭非常尖銳。正如墨子所:“南有楚、越之王,而北有齊、晉之君,此皆砥礪其卒伍,以攻伐并兼為政于天下。”(《墨子·節葬下》)越亡后,形成戰國七雄,而夾在其間的小國如衛、魯、宋、鄭等則不斷受到大國、強國的攻掠蠶食。戰爭問題成為當時儒、法、墨、王、臣、士、將、卒、百姓都非常關注的問題。墨子生活的魯國是一個人口很少的小國,處于強國爭霸的戰略要地,這使墨子對戰爭帶來的苦難體會更為深刻,也使他對“大攻小,強執弱”的現狀非常不滿,更為強國發動戰爭的借口所憤怒。他與弟子為制止戰爭南下北上,奔走于各國之間,游說于君王殿前,演講于民眾中間,“非攻”思想就是適應這種環境條件的要求而產生的。
“非攻”以“兼愛”為其理論基礎,是墨子為解決當時國家之間矛盾,實現其理想而提出的。首先,“非攻”的主要思想是保護弱者,以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是人民的理論。其次,“非攻”提出了處理國家間關系的一個基本準則,得到了弱小國家的支持。當時的戰爭不僅在大國間進行,也在大國與小國、強國與弱國、小國與小國、弱國與弱國之間進行。“非攻”對大國和強國,尤其對好戰的君王是一個約束,對小國與弱國則是一個保護,得到了他們的積極響應。當時,“非攻”在制止戰爭、減輕人民痛苦等方面確實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從政治和哲學意義上看,“非攻”也可稱為和平主義、人道主義的基礎,給后來的思想家以深刻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