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非攻——對戰爭性質的深刻分析和歷史選擇
墨子對戰爭的分析是以鮮明的是非觀、善惡觀和價值觀為指導的,服務于為天下興利除害總目標。在戰爭問題上,他既不贊成國家間的攻伐掠奪,也不盲從“春秋無義戰”的看法,他從歷史與現實的結合中,對戰爭性質做了深刻分析,對正義之戰予以支持,對不義之戰進行譴責,進而主張以積極的守御,戰勝不義之戰。
關于戰爭的性質,墨子在歷史上第一次將其分為“誅”與“攻”,認為誅戰是討伐殘暴害民君主的正義戰爭,攻戰則是大國、強國以掠奪土地、財富、人口為目的非正義戰爭。因此,“非攻”絕不是不加分析地反對一切戰爭,而是在分清戰爭性質的基礎上,對誅戰贊同之,對攻戰反對之。
總之,墨子對攻占性質、表現、結果的分析以及對飾攻戰者謬論的駁斥是深刻和理性的。其巨大的邏輯力量和正義感召力強烈影響著那個年代,不但廣大群眾以“非攻”論是非,說賢愚,就是一些把墨學稱為“賤民之道”的君王卿相,也不得不在墨子的游說下,承認攻占不義或者放棄攻戰。止楚攻宋、止魯陽文君攻鄭、止齊太公攻魯等,皆是“非攻”理論的實踐碩果。
3.守御——弱小國家的生存之道
守御是墨子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專家考證,《墨子》全書在未佚失前當為七十一篇,而城守有二十篇,近全書的三分之一,集中論述了在“甲兵方起于天下,大攻小,強執弱”的形勢下“欲守小國”的戰略戰術。因此,有人稱墨子的軍事思想是守御思想,反映了弱小國家積極防御的現實,而同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孫武因其所著《孫子兵法》主要研究進攻而被稱為進攻思想。《墨子》守御各篇同《孫子兵法》恰成古代軍事學說的雙璧,二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
毫無疑問,墨子的守御思想,是站在弱者的立場上的,這就決定了其戰略任務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凝聚弱小國家力量,采用各種手段,奪取守御戰的勝利。今天,研究其守御思想之精華,仍有極強的借鑒指導意義。
4.非攻——充滿辯學智慧的軍事理論
墨子是中國的“辯學之宗”。何為辯學?“辯,爭彼也;辯勝,當也。”(《墨子·經上》)即辯是對某一論題及內容進行證明和反駁的過程,符合實際為真,不符合實際為假。墨子認為,辯學的精髓在于認識真理和推翻詭辯。他說:“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墨子·小取》)就是說,辯論的目的就是要明辨是非(明是非之分),對正確還是錯誤、真理還是謬誤的問題有一個明確回答。具體講,要解決政治(軍事)上的是非問題(審治亂之紀),解決思想方法上的是非問題(明同異之處),解決思維形式上的是非問題(察名實之理),解決道義上的是非問題(處利害),解決認識態度上的是非問題(決嫌疑)。可見,墨家之辯的范圍是很廣的。
“非攻”作為墨家的主要思想,是在同儒家辯、同諸侯王公辯、同各類人辯的過程中豐富和發展起來的。“非攻”不但回答了軍事斗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而且在闡述這些問題時引入眾多的哲學范疇,使“非攻”理論更為縝密、深刻和系統。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