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無不讓
原文無不讓也,不可,說在始。(《墨子·經下》)
大意什么都要禮讓是不可行的,必須保有初始條件。
墨子認為,禮讓是個人行為的基本準則,并不是任何都可以禮讓,必須有底線。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素來有謙遜禮讓的傳統,這對于增強人們的道德品質、提高社會的道德風尚有著較為積極的作用。但如果不分時宜、不假思索地濫施禮讓,則不會產生良好的效果。儒家主張:“君子勝不逐奔,揜函弗射,施則助之胥車。”要求在得勝之后,不去追擊敗逃的敵人,對那些已經丟盔棄甲的敵人也不再用箭射殺,敵人潰逃時車輛陷住了,就應幫他推車。在儒家看來,只有這樣才算是“君子”的行為。墨家則尖銳地指出,這種假仁假義禮讓的背后,實際是縱容暴亂之人去殘害父母,危害世人,天下沒有比這更不義的事了。春秋時期的宋襄公,就是一位“不殺黃口,不獲二毛”、堅持對敵禮讓的儒家信徒。宋國與楚國交戰,在形勢對己方有利的情況下,宋襄公卻仍固執地一再對敵禮讓,這就好比有人要來殺害自己,自己卻還以利刃相贈一樣,最終丟掉了有利的形勢,導致了戰爭的失敗,成為天下的笑柄,故墨子曰“無不讓也,不可”。
在現代社會,“讓”與“不讓”時機的掌握尤為重要。我們在追求統一的社會價值的同時,也強調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這樣社會成員間就又不可避免地出現競爭,因此不能無所不讓。在國際交往中,本著加強與他國經濟合作與友好往來的目的,只要以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前提,在經濟領域的某些方面我國可以適當地做出一定讓步,但如若涉及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問題,我們是決不能做出絲毫讓步的。
讓是一種美德。掌握了讓的方法和要訣,知道何時該讓何時不該讓,就稱得上是一個智者了。
古人說,進一步山窮水盡,退一步海闊天空。真可謂一讓值千金。
下棋時讓對方兩子,是高手之舉;打球時不計較一分的得失,是大家風范。讓,意味著一種實力、一種信心、一種大將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