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會使人相互殘害
原文大國之攻小國也,是交相賊也,過必反于國。(《墨子·魯問》)
大意大國進攻小國,是相互殘害,其結果必然禍及本國。
齊國打算攻打魯國,墨子對齊將項子牛說:“攻打魯國,是齊國的大錯。從前是吳王夫差向東攻打越國,把越王勾踐圍困在會稽;向西攻伐楚國,楚人被迫保護楚昭王逃往隨國;向北討伐齊國,俘虜齊將國書,并把他押回吳國。結果諸侯們來報仇,百姓因疲憊不堪而不肯效力,因而國家滅亡了,吳王自己也被殺死了。從前,晉國的智伯攻打范氏、中行氏,兼并了他們兩家的土地,結果引來諸侯報仇,百姓也因過于勞苦而不肯聽命,因而國破家亡,自己也遭殺身之禍。所以大國攻打小國,是相互殘害,災禍必反過來殃及本國。”
墨子“非攻”的主題就是反對大國對小國的侵略,譴責大欺小、強凌弱的暴行。為了制止這種非正義的戰爭,墨子站在大國的角度上,從兩個方面講述了侵略他人、災禍必將反及于己的道理。首先,大國攻打小國,不僅耗盡了本國的資財,民眾也因不停的征戰而疲憊不堪,怨四起,這樣就將失掉民心,雖然兼并了大批土地,也不能保有。其次,不停地攻伐他國來擴張自己的勢力,必將引起天下諸侯的恐懼與憤恨。“唇亡齒寒”的道理是人所共知的,所以天下諸侯一定會群起而攻之,這樣國破身亡的結局就自然不可避免了。
可惜在名與利的誘惑下,能清楚地認識這個道理的人并不多見。
有的人為了名和利鋌而走險,為了名和利什么事情都敢做,最終身敗名裂。
人生就是一個名利場,時時處處充斥著各種誘惑。但它又不只是一個名利場,每個人都應該想到在世上留下些什么,而不僅是得到了什么。做人不應“享一時之寂寞,取萬古之凄涼”,追名逐利時,奉勸諸君少些貪欲,多些知足,莫為名利遮望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