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ect id="bygrh"></delect>
  • <button id="bygrh"></button>
    <em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em>

  •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nav id="bygrh"></nav></label></div>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div>

          1. 落地小說網

            繁體版 簡體版
            落地小說網 > 墨子公開課 > 勤儉節約則昌

            勤儉節約則昌

            勤儉節約則昌

            原文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墨子·辭過》)

            大意節儉的就會昌盛,淫佚的就會滅亡。

            這一點宋儒司馬光有過很精彩的論述。他說:“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人皆嗤吾固隨,吾不以為病,……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嘻,異哉!”

            當時就有人譏笑司馬光糊涂,不開通,但他堅持自己的看法,認為有道德的人都是由節儉而來的。人生活上儉,需求上就少,欲望少,就可直道而行;而多欲,則必貪富貴,想富貴,但錢不夠用,這樣在官則必貪,在民則必盜。

            司馬光的要義在崇儉鄙奢,以為儉乃古往今來中華民族的美德,棄儉而尚奢,無異于本末倒置,對年輕人來說是十分有害的。

            從老年人的角度視之,年輕一代不知世事艱難,更不明“粱肉不企驕奢,而驕奢自來”的道理。且年輕人正在長知識、求進取之時,在物質享受上投入太多的精力,過于追求美食、鮮服,就會徒耗許多寶貴時間。其實這不僅僅是家庭和個人經濟條件如何的問題,而且是一個關于風氣和修養的問題。司馬光反對當時風俗侈靡,請客送禮,大肆鋪張,堅持淳厚風俗、以儉為美。這使我們很自然地就聯想起今天的情況來。市場經濟日益發展,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逐漸提高了。年輕人講享受,談消費,與他們的父輩和祖輩在觀念上完全不同了。司馬光若能看到今天的情況,真不知該發何議論!或有人會說,時代不同了,觀念自然要變,對物質享受的要求也是會隨之變化的,這有何可非議的呢?其實,這里邊有個作風的問題。過于吝嗇自然可笑,肆意鋪張浪費則更可惡。凡俗細事之中,禮尚往來之際,確有個修養問題。將物質文明孤立起來,抽掉了精神文明,無論如何總是一種缺憾。司馬光“會數而禮勤,物薄而情厚”的說法就非常可取,無論朋友親戚,常聚常會,年節假日以紀念性或象征性的禮品相酬,彼此其樂融融,情厚不在禮重。

            司馬光還列舉了大量正反兩面的例子,說明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道理。“以儉立名,以侈自敗”,也是顯而易見的。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恐怕亦不乏實例,差不多人人都可以舉出一些。說到底,儉是一種克制,奢是一種放縱,作為萬物之靈的人,沒有克制和自持,是不可想象的。明代姚舜牧說得好:“惟清修可勝富貴,雖富貴不可不清修。”德國思想家歌德說得亦好:“低等動物受它的器官的指導;人類則指導他的器官并且還控制著它們。”“毫無節制的活動,無論屬于什么性質,最后必將一敗涂地。”司馬光文中歷數了不少一敗涂地者,這是很值得那些在物質欲望方面惡性膨脹之輩深思的。

            .b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delect id="bygrh"></delect>
          2. <button id="bygrh"></button>
            <em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em>

          3.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nav id="bygrh"></nav></label></div>
            
            
              <div id="bygrh"><label id="bygrh"></label></div>

                  1. 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