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蒼則蒼,染黃則黃
原文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墨子·所染》)
大意染了青顏料就變成青色,染了黃顏料就變成黃色。
墨子在這里以染絲為喻,說明國君必須正確選擇自己的親信,因為國君能否治理好一個國家,同他周圍人的影響有密切關系,而要得到良好的影響就必須善于選擇賢良之才,親近、信任他們;一般的士人如果要有所成就,也要謹慎選擇好自己周圍的朋友,以便使自己得到良好的感染熏陶及積極正面的影響。在《所染》篇中,墨子用了大量事例證明“所染”的重要性,“其友皆好仁義,淳謹畏令,則家日益,身日安,名日榮,處官得其理矣,則段干木、禽子、傅說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奮,創作比周,則家日損,身日危,名日辱,處官失其理矣,則子西、易牙、豎刁之徒是也。《詩》曰:‘必擇所堪,必謹所堪’者,此之謂也。”認為一個人所交的朋友都愛好仁義,都淳樸謹慎,懾于法紀,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興盛,身體日益平安,名聲日益光耀,居官治政也合于正道了,如段干木、禽子、傅說等人即屬此類(朋友)。一個人所交的朋友若都不安分守己,結黨營私,那么他的家道就日益衰落,身體日益危險,名聲日益降低,居官治政也不得其道,如子西、易牙、豎刁等人即屬此類(朋友)。《詩》上說:“選好染料。”所謂選好染料,正是這個意思。
在他看來,所染的影響有時候可以關系事業的成敗和國家的興亡:“舜染于許由、伯陽,禹染于皋陶、伯益,湯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當,故王天下,立為天子,功名蔽天地。”而“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紂染于崇侯、惡來,厲王染于厲公長父、榮夷終,幽王染于傅公夷、祭公敦。此四王者,所染不當,故國殘身死,為天下僇。”除了以上這些事例以外,墨子還舉了齊桓公、晉文公等“所染”的事例,反復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有賢才輔佐,“所染當”,國君就能治理好國家,成為賢君;而親信、任用唯利是圖的小人,“所染不當”,就會導致亡國。因而墨子一再強調:“故染不可不慎也!”“必擇所堪,必謹所堪”,呼吁人們一定要正確選擇“染料”,謹慎對待“所染”。
墨子用染絲作比喻,說明了感染和影響的力量之大,其主要意圖是奉勸統治者慎用人才,切忌任用不當之人。在今天,“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這句名多用來指人們在社會環境中所受到的感染和影響:社會環境及周圍的人如果是高尚、賢良的,那么人處在其中耳濡目染,也會變得優秀;相反,如果周圍的人品德低下、學識淺薄,與他們交往不會受到什么好的影響。故而,人們一定要格外重視周圍的環境,盡量結交一些正直、善良的朋友,遠離不良因素的干擾,使自己得到更好的陶冶和教育。朋友是我們生活中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我們的生活中心之一,所以我們一定要能交友,但交友并不是沒有標準、不分對象的亂交,在選擇朋友進行交往時一定要謹慎,要有一定的“心機”,選那些志同道合、談得來、說得開、信得過的朋友。
人不怕交不到益友,而是怕交到損友。一個人要交朋友,交友之道必須明確。“益友”,是第二個自己;“損友”,會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果交的朋友都是在德行和品質、學問方面超過我們的人,那么我們在耳濡目染和熏陶之中,一定會有所收獲的。
一個人一生的成功,與自己所交的朋友密切相關:有些人因朋友相助而獲得成功,也有人因受“朋友”之害而招致失敗,甚至傾家蕩產,妻離子散!也許你會說,既然如此,那不交朋友不就行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