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君主在享受安逸快樂時,能夠考慮到國家的長治久安。要居安思危。只有這種心理狀態,才能對未來事態有所防備,有防備才不至于遭禍患。我愿以不受恩賜來勸諫您。”
居安思危的典故即出于此,魏絳在這里不僅不貪圖國君的賞賜,并能在成功時,保持頭腦的冷靜,分析潛在的危機,這無疑是值得我們每一個成功者學習的。
現實中,有些人在逆境中往往能奮發向上,永遠保持一顆拼搏之心,絕不輕易妥協,但在取得成功、順風順水時,卻很容易貪逸于安樂、腐化墮落,走入絕境,這不能不讓人深思。
世間之事,往往變化莫測,讓人難以預料,有時讓人先飽受磨難后再春風得意,有時讓人先得意一番后又陷入困苦挫折之中。有的人對此看得很清楚,并有一套對付之方:逆來順受,居安思危。他們也很清楚,禍福、得失、苦樂在人自取,人能求福,也能避禍,求福與避禍,也全在自己。他們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思危就可以求安,慮退方能得進,懼亂然后可以保治,戒亡然后可以求存。
縱觀中國歷史,真正能做到善始善終,成功后不至腐化墮落、停滯不前的皇帝應該算是唐太宗李世民了。李世民常對左右說:“治國之策猶如治病。病人希望盡快痊愈,求醫心切。如果病人能認真聽從醫生的囑咐,配合治療,病就痊愈得快。反之,恐怕就要使病情惡化,甚至喪命。治國也是同理,要想保持天下安定,就得事事謹慎,若在關鍵時候有疏忽,必招亡國之禍。”
“現在天下的安危全置于我一個肩上,我要慎重地警惕自己,即使歌功頌德,我還需檢點自己的行,加緊努力。但是,只靠我一人是難有作為的,希望你們能做我的耳目,發現我有所失,請直無妨,君臣之間如有疑惑而不說,對治國是極其有害的。”
唐太宗如此開明,才有了善諫的魏征,以這種態度施政,才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挫折、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成功者不知道成功的背后有挫折、有失敗。成功者要強大,要保持旺盛、持久的競爭力和生命力,必須居安思危。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