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每個人都可能會面對“撼大摧堅”的艱巨任務,運動員要向世界紀錄挑戰,科學家要解開大自然的奧秘,企業家要躋身世界強者的行列,就是一般人,也會有一些困難的工作要去做。如何做?
莎士比亞說:“斧頭雖小,但多次砍劈,終能將一棵堅硬的大樹伐倒。”還有一位作家說過:“在任何力量與耐心的比賽中,把寶押在耐心上。”
小甲蟲的取勝之道,就在持之以恒的耐心上。
一位青年問著名的小提琴家格拉迪尼:“你用了多長時間學琴?”格拉迪尼回答:“20年,每天12小時。”
也有人問基督教長老會著名牧師利曼·比徹,他為那篇關于“神的政府”的著名布道詞,準備了多長時間?牧師回答:“大約40年。”
現在有一種流行病,就是浮躁。許多人總想“一夜成名”,“一夜暴富”。他們有如呂坤講的那種“攘臂極力”的人,不去做扎扎實實的長期努力,而是想靠僥幸一舉成功。比如-->>賺錢,不是先從小生意做起,慢慢積累資金和經驗,再把生意做大,而是如賭徒一般,借錢做大投資、大生意,結果往往慘敗。網絡經濟一度充滿了泡沫。有人并沒有認真研究市場,也沒有認真考慮它的巨大風險性,只覺得這是一個發財成名的“大餡餅”,一口吞下去,最后沒撐多久,草草關門,白白“燒”掉了許多鈔票。
現在,當影視明星、做電視節目主持人成為許多青年男女的夢想。每年廣播學院、戲劇學院、電影學院招生,都會吸引來無數的俊男靚女。他們中不少人只看到了明星的風光無限,沒有看到他們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辛勞與努力,以為靠著漂亮的臉蛋就能成為子怡。他們忘了,要成為一個真正的“明星”,需要“撼大摧堅”的功夫,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需要“徐徐下手,久久見功,默默留意”。北影的一位老師曾評價說:“很多孩子外形條件很好,可是文化素養太差。”美麗的花兒不是一夜開放的。這些年輕人應該聽聽大發明家愛迪生是如何說的:“我從來不做投機取巧的事情。我的發明除了照相術,也沒有一項是由于幸運之神的光顧。一旦我下定決心,知道我應該往哪個方向努力,我就會勇往直前,一遍一遍地試驗,直到產生最終的結果。”
俗話說得好:滾石不生苔。堅持不懈的烏龜能快過靈巧敏捷的兔子。凡事不能持之以恒,正是很多人最后失敗的根源。英國詩人布朗寧寫道:
實事求是的人要找一件小事做,找到事情就去做。
腹空心高的人要找一件大事做,沒有找到則身已故。
實事求是的人做了一件又一件,不久就做一百件。
腹空心高的人一下要做百萬件,結果一件也未實現。
要想“久久見功”,就要同自己的惰性作斗爭。有時要強迫自己一件一件地去做,并從最困難的事先做。有一個美國作家在編輯《西方名作》一書時,應約要撰寫102篇文章。這項工作花了他兩年半的時間。加上其他一些工作,他每周都要干整整七天。他沒有聽任自己先揀最容易闡述的文章入手,而是給自己定下一個規矩:嚴格地按照字母順序進行,決不允許跳過任何一個自感費解的觀點。另外,他始終堅持每天都首先完成困難較大的工作,再干其他的事。事實證明,這樣做是行之有效的。
呂坤講“撼大摧堅”,除了要“久久見功”即有耐力、有恒心外,還講到要“徐徐下手”,就是說面對要完成的工作,不能不問三七二十一,上來就做。要在著手做之前,先周密思考,找好下手的地方,確定完成的方法。如小甲蟲進攻大樹,就是從根部開始下手的。再如庖丁解牛,要摸清牛的筋骨空穴、身體構造,才好下刀,游刃有余。三國時代,劉備要打天下,要想完成如此“撼大摧堅”的功業,光憑一腔熱血,與關羽、張飛一道勇猛沖殺是不行的。于是便有了“三顧茅廬”,有了諸葛亮的“隆中對”,確定了“以蜀建國,三分天下”,最終再圖統一的戰略。戰略已定,便不避挫折和失敗,積小勝為大勝,雖沒完成興復漢室的統一大業,卻在與強大敵手的爭奪中,取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成功。
完成艱巨的工作,需經歷“久久見功”的過程。過程長,耗時也多,極容易產生疲憊和絕望。這種情況下就要“默默留意”,不是傻干,而是尋找比較聰明的辦法,把艱苦的長過程“縮短”。
在田徑比賽中,馬拉松是最艱苦的比賽,它對運動員的速度、耐力、意志都是嚴峻的考驗。而日本運動員山田本一卻能輕松應對,在1984年的東京國際馬拉松邀請賽和1986年的意大利國際馬拉松邀請賽中,他均獲得了冠軍。他說,他是用智慧戰勝對手的。他在自傳中談了他的取勝秘訣:每次比賽之前,他都要乘車把比賽的路線仔細看上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后,他就以飛快的速度奮力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后,又以同樣的速度沖向第二個目標。40多公里的賽程,就被這樣分解成幾個小目標跑完了。山田本一說:“起初,我并不懂這個道理,我把目標定在40多公里外終點線上的那面旗幟上,結果我跑了十幾公里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分段完成大目標,這就是山田本一“默默留意”得到的秘訣。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