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條大路通羅馬
原文故多方,殊類,異故,則不可偏觀也。(《墨子·小取》)
大意語有多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事物有不同的種類,論斷的根據、理由也不同,那么,在推論中就不能有偏執觀點。
這是墨子在論述辯論的時候說的一段話,墨子認為語有多種表達方式,不必執著于一條。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解決問題的方法很多。
有一位法國農學家奧瑞·帕爾曼特被德國人抓去做了俘虜。在監獄里,他曾經品嘗過馬鈴薯,認為其味甘美。后來獲釋回到法國,他決定在自己的家鄉種植馬鈴薯。
當時有不少的法國人都非常反對,尤其是那些宗教迷信者,把馬鈴薯視為“鬼蘋果”,醫生們也普遍認為馬鈴薯對人身體有害,連一些農學家也斷:種植馬鈴薯會導致土地貧瘠。
帕爾曼特怎么也說服不了他們。怎樣才能使馬鈴薯順利地推廣起來呢?
1789年,帕爾曼特得到國王的特別許可,在一塊非常低產的地方栽種了馬鈴薯。
春去秋來,快到馬鈴薯成熟時,帕爾曼特向國王請求,派一支身穿儀仗隊服的國王衛隊來看守這片馬鈴薯,當然是白天看守,晚上就撤回去了。這樣一來,馬鈴薯成了國王衛隊保衛的“禁果”。對此人們感到奇怪,而且經不起誘惑,每天晚上都有人悄悄跑來,偷挖這些“禁果”。大家嘗到馬鈴薯的美味后,又偷出一些“禁果”把它移植在自己的菜園里。
于是,馬鈴薯便在法國推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