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傅聰之父傅雷:重視孩子的天賦
傅雷是一位嚴格而慈愛的父親,他寫給兒子的家書集——《傅雷家書》更是膾炙人口,已經感動了無數讀者。他認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賦,不能悖天賦而行,必須尊重孩子自然天性的成長,而且從小就要發現和激發孩子的天賦,并加以中肯的引導和支持。在傅雷教育子女的經歷中,有太多的地方值得今天的父母學習。
傅聰,1934年生于上海,9歲拜意大利鋼琴家梅百器為師,學琴3年。他以超人的天賦和勤奮,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成為我國最杰出的青年鋼琴家。1953年赴羅馬尼亞參加布加勒斯特鋼琴比賽,名列前茅。1955年更是在華沙舉行的第五屆肖邦國際鋼琴大賽,名列第三,且獲瑪祖卡最佳表演獎。在肖邦國際鋼琴大賽上的杰出表現,使他獲得世人注意。隨后他獲得獎學金在華沙音樂學院學習4年。此后一直蜚聲樂壇,飲譽海內外。被譽為“當今時代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鋼琴詩人”等,是華人音樂家揚名國際樂壇的典范。
傅雷(1908~1966),上海南匯人,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音樂鑒賞家。一生譯著宏富,譯文以傳神為特色,更兼行文流暢,用字豐富,工于色彩變化。作為翻譯家,他向國人譯介的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曾深深影響了不止一代人;作為文藝評論家,他對張愛玲小說的精湛點評,為學界做出了文本批評深入淺出的典范;作為音樂鑒賞家,他寫下了優美的對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賞析。傅雷先生為人坦蕩,稟性剛毅,有良知和正義感的人文知識分子的尊嚴。
善于發現孩子的天賦
在教育子女方面,傅雷有獨到的見解。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在孩提時代,父母一定要善于發現孩子的天賦,并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不能逆天賦而行,否則,孩子就不能成功。傅雷在一封信中這樣寫道:
天生吾人,才之大小不一,方向各殊;長于理工者未必長于文史,反之亦然;選擇不當,遺憾一生。愛好文藝者未必真有文藝之能力,從事文藝者又未必真有對文藝之熱愛;故真正成功之藝術家,往往較他種學者為尤少。凡此種種,皆宜平心靜氣,長期反省,終期用吾所長,舍吾所短。若蔽于熱情,以為既然熱愛,必然成功,即難免誤入歧途。
正是基于這樣的想法,在傅聰三四歲的時候,傅雷就開始在他稚嫩的心靈活動中尋找他天賦的閃光點,就開始為孩子鋪筑人生的道路了。
開始的時候,傅雷認為自己精通美術理論,又有很多朋友是中國畫壇巨匠,如果傅聰能跟他們學習,博采百家之長,一定能在繪畫上大有作為,于是傅雷就讓傅聰學習美術。
沒有想到的是,傅聰并不是繪畫的料,在學畫時他心不在焉,他的習作就像亂筆涂鴉,絲毫看不出一點兒美術的天賦。不過,這期間,傅聰的一些細微愛好引起了傅雷的注意。
傅雷發現,兒子非常喜歡家里的那架手搖(發條動力)留聲機,每當留聲機在放音樂唱片時,兒子總是一動不動地依靠在它旁邊靜靜地聽,而每當此時,他固有的調皮好動的天性也隨之不見了。于是,傅雷果斷地讓兒子改學鋼琴,這時傅聰已經7歲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