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以書為友
和很多聰明的小孩一樣,王乃慶也有很多問題,他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肥皂為什么會有泡泡?”這讓王則敏想了很久,也問過很多人,就是得不到答案。于是,他專門給一位學化工的工程師打電話,工程師花了40分鐘給他解釋這個問題。
但是,王則敏并沒有告訴他的那一大套理論原封不動地說給王乃慶,因為當時他才4歲。王則敏說,他要花那么多時間去尋找問題的答案,是因為他覺得小孩提出這樣的問題,實在很不尋常。當時他想,要是以自己的人生經驗,哄騙這么小的孩子當然綽綽有余。但他覺得不能去哄騙小孩。
王則敏認為,將來孩子的問題會越來越多,問題一多,父母把所知道的告訴他,會帶來很多后遺癥。第一,如果父母告訴他的答案不正確,對他就會是一種傷害,因為他的大腦這時候就好像一張白紙,你告訴他什么他就印上什么,而且可能終生難忘。第二,有時候孩子的問題,父母可能回答不了。如果這樣,孩子可能會因對父母親產生不滿。
為了避免這些后遺癥,王則敏決定,將來孩子提出任何問題,他決不輕易給孩子答案!而是幫孩子買書,和他一起找答案。當孩子提出問題時,他一定很想知道答案,而父母突然買一本書擺在他面前,他就會迫不及待地把書看完。看完之后,他就會把正確的答案永遠印在腦子里了。
因此,到王乃慶8歲的時候,他已經有三書柜的書了。書的種類應有盡有,但仍以自然科學方面為最多,這些書是在他從識字開始,王則敏不斷地給他購買、累積起來的。
書的累積過程和王乃慶的求知過程有著極密切的關聯,所以從他書籍難易層次的分類,可以看出求知過程的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圖書、漫畫表達方式的讀物,像圖解科學文庫、東方少年科學叢書、自然科學園地等為代表,是他三四歲時知識的來源。第二階段:有現代科學、宇宙的時代、中華兒童百科叢書等圖文并重的讀物為代表,這是他四五歲時的知識寶庫。可以看出書的內容和層次都比第一階段為廣、深了。第三階段:電子的故事、愛因斯坦,以及牛頓雜志的訂閱,已使他閱讀的層次,進入類似成人求知方式的模式了,此時約在六歲以后。從這三階段的跳躍可以看出,王乃慶比一般孩子快得多。
總起來說,4歲以前的書大部分是王則敏買給他的,因為那時他還沒有選書的能力;有一些則是王則敏在孩子還沒識字前買的,等孩子看得懂時再給他,另有一些是帶著孩子一起選購的。但4歲后,由于智力快速地發展,王乃慶以自己看書的經驗,加上思考,決定了自己閱讀的方向。